“广西第一当铺”----沙子镇

标签:
沙子沙子镇当铺石板街文化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享有“广西淮山之乡”、 “广西第一当铺”、“桂北龙舟第一镇”等盛誉的沙子镇是一座岭南千年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恭城、阳朔三县交界处、平乐县境北部,茶江和省道20163线过境,距县城30公里,距国际山水旅游名城桂林88公里,距阳朔县城20公里。因唐朝驿道从这里经过,茶江水道交通便利,这里便成为连接湘桂粤、沟通桂北与桂中的交通枢纽。民国时为协和乡、兴隆乡、世平乡。
沙子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浓郁的民俗风情,沙子街的“五月十三”是一个民间传统节日,有文艺游行、龙舟比赛、篮球赛等各类文体节目,镇上热闹非凡。
古有诗赞沙子美景为“三弯九塘十八巷”。沙子镇石板大街建于光绪末年,街道中间横铺大块青石板,两旁直铺长条青石板为边,图案井然有序,漂亮美观,路面光洁、平滑,石板街全长2.8里,如今完好地保存着400多套古铺面。沙子石拱桥建于宣统三年,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沙子大街后边,横跨在茶江支流入茶江河口处,桥身纯用大青石铺砌,桥上两旁有石栏、石柱,其上刻有狮、兔、羊、葫芦等动物图案,栏下刻樊梨花征西、张果老骑驴、何仙姑等人物图案,桥肩上有小圆拱,既减轻桥身的重量,增加过水量,又使桥身更美观。茶江边上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商会楼。
享有“影视拍摄基地”美誉的沙子村,有建于清朝的石板街、石拱桥,还有秀美的茶江和江边的古码头等丰富的旅游资源。石板街上享有“广西第一当铺”称号的7层高楼老当铺,历经百年风雨,是古街繁华的见证。2006年秋冬,以美丽的沙子古镇、茶江为背景,二十六集电视连续剧《五月的鲜花》在此拍摄。
享有“广西第一当铺”称号的7层高楼老当铺,,楼高10多米,占地约200平方米,细数了一下,楼分7层,用大条石和青砖砌成,每层不同方向都留有对外的射击孔。整体看上去很雄伟。当铺开设于清光绪初年,最初名叫“仁义饷押”,后改名为“义安押”,由当时沙子街比较富裕的余富盛、德合堂等老板开设,共有8个股份。老板曾雇用8名广东籍的伙计,掌管业务。
至今余富盛曾用过的房子仍立在当铺旁边,“余富盛”三个字依稀可见。当时恭城、阳朔县部分乡镇及平乐沙子附近群众,在青黄不接或急需用钱时,就将家里值钱的首饰、农具、家具等,拿到这里当些现钱,以度过困难时期。
沙子是个千年古镇,周边县以及广东、湖南等地的商贾和百姓经常通过茶江来到古镇,圩日时客商云集,余富盛也是广东人,他正是看中了沙子优越的地理位置才投资的,可以说这个当铺也是沙子经济曾经繁荣的见证。早在唐朝初年,沙子镇已经是茶江河畔最为繁荣的集镇。因湘桂驿道从这里经过,邻茶江畔,水道交通便利,这里成为连接湘桂粤,沟通桂北与桂中的交通枢纽,也成为了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的地方。沙子石板街至今还保存有唐驿道。 唐驿道是一条大青石铺成的石板街,长1.8公里,宽约3米。走进老街,只见街道中间由大小相当的长方石板横向铺设,街道两边则由条形石板纵向铺设,护住主街路面,形成石板街的“主道单元”。然后再向两旁扩展,形成“路肩”。整个路面石板做工讲究,规整有序,这在桂北众多古石板街道中不多见。
沙子镇至今还保留了有一条沿桂江、茶江边,连通平乐到湖南的古官道,古驿道上的建造有一座古石桥——沙子古桥。沙子古桥位于广西平乐桂江—茶江—湖南官道上,为光绪33年修建,现为平乐县重点保护文物。沙子古石桥为三孔桥,高拱跨度为6.1米,西端的主拱了水孔,东端的两个小旱拱(引桥)用于泄洪护桥。格局为东西向,全长30米,桥面宽4.2米,高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