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永嘉芙蓉村

标签:
佛学芙蓉村芙蓉芙蓉三崖如意街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出永嘉县城不远,就看到了远处奇特的山崖,如莲花盛开,其中有三个山峰相挨甚紧,犹如莲花三瓣,其形酷似。即便是从没有听说过“芙蓉三崖”的人们,也不可能不被山峰的奇特而吸引,以为是“芙蓉村”到了。
其实沿着楠溪江这一带,许多村子都能得到芙蓉三崖的“惠顾”:下园村、芙蓉村、岩头村、溪南村等。这些村子都以芙蓉三崖借景:如芙蓉村的芙蓉池“水映芙蓉”、岩头村的丽水湖“水映三崖”……

有这么多村子都以芙蓉三崖为自豪,可是当初能够抢先一步以“芙蓉”“注册”的,只有芙蓉村。人们一听芙蓉村的名字,就觉得这里一定长满了芙蓉。其实芙蓉村里无芙蓉,只是借山上的景致罢了。但是这里既能“抢注”,也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芙蓉三崖在芙蓉村的西南面,每天清晨太阳出山之时,霞光照映在芙蓉峰上,其色白里透红,不光是形似芙蓉,颜色也很像。村子里有一个大水池,名叫“芙蓉池”,就是因为每天傍晚芙蓉峰都会倒映在池水中,因此村子便命名“芙蓉村”了。

芙蓉村的东门是村子的正门,真有点像公园大门。从这个门的设置看,村于是封闭型的,村门一关,这个方向便没有通道可以出来。当然,这个村子不止这一个门,还有好几个门。历史上出于防御的需要,芙蓉村共有七座寨门,其东门是主入口。别小看这个门,它也是“老祖宗辈儿”的了。它建于元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为二层阁楼式建筑,歇山顶。上为谯楼(京剧里经常有“听谯楼又打四更牌”的唱词),下为大门。由于大门封闭,故当年它的防御功能之强也可以想见。
与苍坡村以“笔墨纸砚”来布局相仿,芙蓉村是以“七星八斗”来布局的。
星,是指道路交汇处的方形平台;斗,是水渠交汇处的方形水池,是“星筑台”、“斗凿池”以为象征。七星呈翼轸形分布,八斗为八卦形分布。道路与水系交叉纵横,成为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用处颇多:和平时期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可用来防火、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等。战争时期,“星”可以用来作指挥台,“斗”可以用来贮水以防火攻。
此外,七星八斗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芙蓉村的子孙后代人才辈出,犹如天上的星斗一般。由此看来,芙蓉村的先民们在设计村子的功能上,真是煞费苦心。之所以想到贮水以克火攻,是因为芙蓉村曾经有被火烧的惨痛历史。
司马宅系清乾隆十五年(1750)当地富户陈士鸾所建,位于村西北角。3座四合院并肩组合而成,总面宽达70米,有15个中堂、6个天井、24个道坛、58间房屋,兼有花园、池塘、水井,占地6400平方米。现在仍住着陈氏家族36户人家。3座四合院各有自己的门,院子间有夹道连通,从正门到屋子阶前宽18米,划分为几个大院落。整个住宅显得开敞、亲切。
陈氏大宗祠坐落在东门内如意街的北侧是礼制建筑,因而格局严谨,形制完备;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之一。陈氏大宗祠建筑坐西朝东,前面有一个大院子,院的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院的前方开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的东岸有一照壁,照壁上雕有"八仙乘槎图"。陈氏大宗祠的主体建筑为七开间,两进建筑,正厅左右为宽敞的廊间,与享堂正对着的是宗祠中最为精美的大戏台,它向院内凸出,三面开敞临空,便于观众于三个方向看戏,戏台的屋顶为歇山顶,檐口高,翼角飞扬,木结构上有雕成神仙人物的斜撑,精美的花篮柱,覆莲式的梢子,雕工非常精美,像这样的建筑,在全国也属罕见。宗祠的正厅上方高悬着许多功名牌匾,享堂的柱上写有许多楹联。其中有一对柱上写着:"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说的就是美蓉村的鼎盛文风和好风水之间的关系。

三星祠又名宗瑚宗祠,位于芙蓉村东南角,始建于明万历丁酉年 (1598)
,是陈氏第二十八世祖宗瑚公所建。它是-座四合院式的平房木构建筑,总占地面积 1728
平方米,平面布局工整对称,前厅与后祠面为七开间,两厢面为三开间,设前后道坦,梁架结构为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屋面成悬山顶,建筑用材粗壮,结构严密,梁架搭置自如,造型古朴简洁。
如意街当地村民出叫长塘街。如意街东头连接东溪门,西头直对芙蓉峰,伸向村中心,全长 220
米,村内其他街道的街面都是卵石铺面,唯有如意街的街心用青砖铺地,两边铺以石条。这显然是后入重新修建过,但从那经磨损而高低不平的青砖来看,很可能系明末清初时修的。如意街是全村最为繁华的地方,是村民闲暇时聚集闲逛的好地方,当地有首民谣这么说:"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没吃,长塘街逛逛。"

芙蓉亭建在池中偏东的地方,是一座两层楼阁式歇山顶的方亭,亭子飞檐翘角,空透玲珑,像是一朵盛开的芙蓉花。亭内设有美人靠,人们通过南北二条长长的石板桥进入亭内,这里成了老人们聚集闲聊的好地方,尤其是夏、秋天的晚上,村民们早早地来到这里纳凉、憩歇、聊天。

明伦堂坐落在村中央,北靠如意街,东临芙蓉池,是一座封闭的内院式建筑,整座书院格局正统,形制规整,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泮池、仪门、杏坛、明伦堂和讲堂。仪门前有旗杆一对,明伦堂前有
3.2米宽, 6.4米长的长方形杏坛。明伦堂和讲堂都是三开间,进深 9
米。明伦堂后壁中央有供奉孔子的神龛,两侧挂有孔子的一些语录,讲堂后壁开有二扇窗子,通过后面一个很狭的采光天井来透光,以方便学子们学习。书院的南侧有三开间的山长住宅,宅前有一个宽约
12 、长约 50
米的大花园,园内修竹茂密,假山起伏,-条蜿蜒的石径和水溪从中而过,花园有-道小门同讲堂相通。所以这里也是学子们休息或嬉闹的好去处。

将军屋建于清道光年间,取名将军屋是因此屋是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陈毓秀的故居。将军屋四面高墙,庭院较大,全由卵石铺砌。主建筑是一座规模宏敞的三合院式建筑,九间二横轩,前后二进,前横轩十间,后横轩六间,二层阁楼,重檐悬山屋顶,上覆灰色的鸳鸯瓦。整座建筑匠心别具,技艺精湛,镂空雕花,格窗工艺精致,檐廊上的南瓜垂柱使整座建筑空脱飘逸,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将军屋不仅建筑豪华气派,就连门台也精美无比,门台为重檐歇山式屋脊,饰有吻凤,砖雕细腻精致,门庭上有一副青石打制的楹联:"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横批是:"鸿禧燕贺"。

南寨门是一座楠溪江常见的石券门,全部用原石砌筑,非常厚重。寨墙下有水渠通过,水从西方来,这门外的水渠是村妇们洗衣、洗菜的好地方,田为这里的水流量大、水清,因此,一天到晚好不热闹,正对寨门的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谯亭,亭内供奉着天官
( 尧 ) 、地官 ( 舜 ) 、水官 ( 禹 )
的神像,所以人们称它为"三官亭"。亭内还设有美人靠供仁歇息,尤其是遇到下雨时,可供洗衣的妇女和跟在身边的孩子们避雨,轻盈小巧而具有人情味的谯亭与粗犷厚重的寨墙、南门形成强烈的对比,也充分流露出楠溪江建筑的特色。
前一篇:意大利二战海报
后一篇:晋代古刹----临海延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