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孔庙
标签:
军事孔庙嘉定孔庙大成殿明伦堂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上海嘉定孔庙,又名学宫,于嘉定区嘉定镇南大街,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称“文宣王庙”,“规制崇宏,甲于他邑”,有“吴中第一”之称。
通道正中的“仰高”牌楼高约9米,四往重檐,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仰高坊原为应奎坊。“仰高”源于《论语》“仰之弥高”句,寓意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据史料记载,孔庙南边与留光寺毗邻,该寺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到了明代天顺四年(1460)知县龙晋认为“异端”佛寺与孔庙相望而不相类,有凌压儒学文脉之势。于是动用民工挖土堆山作为屏障,求得孔庙高显、佛寺退隐的视觉效果,土山则被命名为应奎山。明代正德元年(1506)又将土山南移至河边,并建应奎坊
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700多年中,计整修、重建、增建70余次。现占地17亩,庙制部分有:大成殿一座5楹,前有月台,东西庑各12楹,大成门3座5楹,东西角门1楹,泮池1泓及石桥3座,棂星门3座;“仰高”、“兴贤”、“育才”石柱牌坊各1座,连接牌坊的石栏10余米及石栏杆望柱头上的石狮子72只,名宦祠3楹,土地祠1楹,礼门3楹,乡贤祠3楹,忠孝词1楹。学制部分有:明伦堂5楹及前轩3楹,礼门3楹。
孔庙建筑体制规模不大,开始仅有大殿和化成堂。淳祜九年(公元1249年)又在大殿前黄泮池,及石桥门前造“仰高”、“兴贤”、“育才”3座牌坊。过了14年又重建大殿,命名为大成殿。延至元代又改建化成堂为明伦堂。
进入棂星门后,为泮池三座石拱桥,通往大成门,门前有六百多年前所植古柏。泮池上有三座桥
中间一座只有皇帝和状元才能通行
嘉定孔庙现为中国科举博物馆,里面有五个展厅,分别介绍了科举制度产生的历史,以及科考的整个过程,以及很多状元进士的试卷。孔庙内介绍了很多经过科考,而后成名的士子,几乎隋唐以来的名人都提到了,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里面介绍了许多秀才举人的故事,还有画卷,书籍试卷等。
始建于元代的棂星门是嘉定孔庙的第一道门。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之一,用它的名字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
孔庙大堂是摆放孔子塑像的地方,而且还摆放了祭祀圣人时所要用到的器具,很多是乐器,比如编磬,编钟,古琴,笙箫等。四周围墙接近房梁的地方贴的是孔子授学以及孔子与弟子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殿堂内还有孔子与七十二弟子的塑像。
孔庙内有一书院,名山湖书院,并有仿制贡院考场的考场,里面有些蜡像,形象地表现当时应试的状态。
育才坊
嘉定孔庙牌坊石栏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正德十一年(1516)易为石栏,使三座牌坊连为一体,清光绪五年(1879)重建,其中72根望柱头为72只石狮,高近30厘米,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雕刻精细,象征孔子72位门生。有些石狮身上还雕有小狮,寓意孔门传人延绵不绝,其中最早的为元代雕造。牌坊石栏和石狮望柱为嘉定孔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文庙内的边廊
明伦堂西有一条碑廊,是1958年修理孔庙时,将历年收集的碑刻、墓志和各类石刻嵌于壁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嘉定孔庙归田兴学碑,青石质。通高2.90米。赑屃座,高0.70米,宽1.14米,长1.68米。碑首与碑身一体,高2.20米,宽1.10米,厚0.24米,额阴刻篆书“故宋东祁王先生归田兴学记”12字4列。碑文楷书,凡24行,满行39字,共近900字,首行同额题。元至正九年(1349)嘉定州儒学教授薛元德撰文,马遂良书丹,换任篆额,孙伯元立石,镌刻者不详。碑文记述王子昭(东祁)先生父子捐田助学,创办义塾,使学廪充足,人才辈出的事略。碑阴详刻捐田条段坐落及数量
嘉定孔庙重摹朱熹书易碑,青石质,共5方。高1.50米。宽首尾2方各0.50米,其余均0.48米。内容为摹朱熹书“易有太极’一段,行书,左读,凡14行,满行8字,末行落款“朱熹书,蔡元定刻”。末行后又有明邓璞行书跋识:“二先生书刻在常德庙学,自宋乾道间百三十余年,点画漫灭。元人口滫涤之,今又二百年矣。余署教嘉定.得摹本,视又漫灭,乃买石倩工,重新勒之,立于是学之尊经阁,以延二先生之泽,且以俟涤勒于无穷也。明正德十年(1515)乙亥冬十月初吉,后学吉水邓璞谨识。”碑现多处断裂、残损,不能窥其全貌。清钱大昕曾对此碑评道:“文公书‘易有太极’一段,蔡元定刻,在常州府学,笔法险劲,精彩四射。此本刻手不精,逊原刻远甚。”但尽管如此,其对研究朱熹的书法艺术,仍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