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岩,位处建瓯之北,龙村乡境内,主峰海拔1222米,与南面石塔山遥遥相对,是建瓯四大天柱之一。东连犁坪,苏原;南临新村、平畲,西接康屯、龙溪,北靠周历、大汴地。山腰有庵,名擎天岩庵(龙池寺),拥地十五亩,四周古木参天,翠竹苍劲,古人赞美曰:峰峦峭拔,上薄云霄,慢亭紫翠,乾坤皱萃。
清末,建瓯有民谣云“出了朝天门,就看大汴地”,说的是大汴地的繁华。擎天岩村大汴地自然村,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濂溪先生)后人的聚居地。先人不远千里迁移到这深山发展,筑屋时仍怀念家乡,故用‘甪里’古地名,与新建的宅院群落‘新闾’互为照应”。其总体布局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由下而上排列着“周氏宗祠”、“甪里新闾”、学堂等三组建筑。其中“甪里新闾”五栋宅院保存最为完好,坐北朝南,呈一字排开,每栋房屋大小不一,有前有后,因地排列,呈错落状的非对称美,体现了“理学为体,耕读为用”的隐士风范
擎天岩景点,据八景诗曰:“笔架耸秀,弥陀环翠,鼓山晴岚,旗岭晚照,荷沼吟风,柳溪弄月,富寺暮鼓,平刹晓钟”。据实勘定,有曲岭、甘泉、仙洞、狮座、大湖等十七处,其中试心岩最令人思忖。该岩高耸向外倾立。相传能通人性,善分忠奸正邪,凡忠良士民站于其上,则群山如麂如羊,向你叩拜,虽老弱病残者仍安然无恙。而奸邪之徒,只须稍步其间,则天旋地转,群山如豺似狼,奔赴而来,胆寒心虚而坠入深涧而殁。有诗曰:
“岿然夺献矗烟云,遍历风霜世所珍。 敢作人心试验石,身登其顶正邪分。”
据传,1923年,社会动荡,兵慌马乱,匪寇围打大汴地,全村男女老幼依古民居的地势之险,奋勇抵抗,匪寇屡攻不破,遂用火攻,全村90多户房屋被烧毁,村民奋力扑火仅抢救下5栋古民居和1栋祠堂,而今当年取水灭火的古井犹在
擎天岩庵,又称龙池寺,始建于北宋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6年)迄今九百余年。道悟禅师于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结茅于西乡之擎天岩,大观元年(1107)正月坐化入火,咸淳八年(1272)十月开基立庵。明洪武九年(1376)九月重建。天启三年(1623)十月遭火,次年住持僧明龙和如孔向周姓子孙募款重建。其后三百年间未见修缮,到民国28年(1939)重建,1945年重修。历史可称悠久。

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乃文天祥同年进士,名列第一,文天祥则排第五,拒不食元粟,隐处于建瓯建阳之间,常年游历大山,至西乡名胜处,见笔架耸秀,弥陀环翠,鼓山晴岚,遂提“擎天一柱之可观”
擎天岩人文可观。相传开山祖师道悟禅师曾化身显圣,宋皇赵棋曾旨赐“寂咸大师”,赐额“擎天护国侍郎”。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不食元粟,隐处于建瓯建阳之间,常游此上为山作记,为道悟禅师作记。后以元朝三番召荐不就,罹罪入狱,绝食而殁,堪称高风亮节。擎天岩文物古朴,有元代、清代石磨,石脚盆,摩崖石刻“山水清音”,还存有现代书画家江朝源、马世良、陈德等墨迹。

擎天岩山下一条古石径直达龙池禅寺,石径九曲通幽,沿路可见巨大的佛锗树、罗汉树、红豆杉、松树、樟树等罕见树种直插云霄,古朴壮观。这是一株被人们称之为“油杉王”的古树
到过擎天岩的人们都不会忘记那片千年油杉林,其中最大的一棵高逾40余米,须五人合围才得抱。类似这样的古树,进山的路上不时都可以见到。它们应该都生长于同一年代,只不过地理、地质等差异,成就了这棵油杉王的一枝独大。离此不远,有一片青冈栎林,其果可食,每逢荒年则是栎果的丰年,接济了不少百姓,人们认为是佛祖慈悲,普渡众生。故称之为“佛祖林”。我想,若佛祖慈悲,化歉为丰,岂不更省事。这话大不敬了,但自然界的某种平衡,确实造福了百姓。至今,这片古树群落仍然荫蔽着这一块土地,这一方百姓。
擎天岩村随处可见参天的古树
登擎天岩山的古道用石块铺成,千坎有余,弯弯曲曲,故称“九曲岭”。古道两旁,楮树(青冈栎)参天成林,当地群众称佛楮林或佛祖林。历史上逢灾荒之年,楮树的楮籽可供擎天岩一带的群众补助口粮度荒,民众曰“佛赐于人,接济灾荒”。野生楮树,因缺乏管理,产量不稳定,结果形成大小年,常巧遇“粮歉楮丰”现象,乡民靠楮籽接济荒年,误解为“天意”,于是楮籽成了“佛楮”,楮树林成了佛楮林。
连接着擎天岩与外界的,是一条古道。这条道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只知这山下的龙池寺已经七百余年了,据考证,当年建寺时即已有此道。古道的道基皆为常见的石片,与闽北现存的古道并无二致。但走过一段,你会发现,山虽陡,其道甚平,当年的筑路者宁愿远道也不取捷径,故而其道也甚弯,每至大的弯口处,均有大树荫蔽,有盘石可坐,供过客暂歇。可能是由于当年的筑路者即行路者的缘故吧,不然,何以有这般的缜密与周到。

擎天岩山上有庵,又称龙池寺,始建于北宋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6年)迄今九百余年。相传擎天岩开山祖师道悟禅师曾化身显圣,宋皇赵棋旨赐“寂咸大师”,赐额“擎天护国侍郎”,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为其作记。龙池寺内文物古朴,有元代、清代石磨,石脚盆,摩崖石刻“山水清音”,还存有现代书画家江朝源、马世良、陈德等墨迹
这条古道的尽头,就是龙池寺了。这座建于七百四十余年前的古寺,几经兵火,几度重建,已不复当年宋高宗敕封时的盛景与荣耀。但是,每当见到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寺门时的那种辉煌,听到古寺晨钟在空谷回响时的那种庄严,都能让人心生敬畏。倘佯在被沧桑岁月消磨失形的宋代古碑前,思索着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领略鸿儒硕学的精妙机玄。在其盖如云的千年古树下,耳听山风穿越而过时的阵阵呼啸,一首无字的歌在天际回荡,多少前尘往事,
尽付其中。

保存完好的古宅老街
龙池寺以龙珠泉而得名,擎天岩的龙珠泉,是高山罕见的一绝。“山高水更高”,在自然界虽有存在,但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上,如此水量丰沛的泉眼却很难得。相传擎天岩的“龙泉”是从建阳的天池寺“借”来的,擎天岩本没有水,僧人要到三里路外担水上山。为解决寺中用水,祖道悟到天池寺“借水”,该寺住持“请问何物装水?”道悟答“袈裟怀水”,老住持傲慢地说“倘若袈裟怀水,天泉全部奉送”。祖道悟将“怀”来之水泼在擎天岩峰顶上,在龙珠岩下“以杖导之,龙泉随涌”,并在擎天岩寺中“承以石槛,蓄而为池”,引入龙泉之水,故该寺名为龙池寺,而祖道悟“天池借源,袈裟怀水”,导致天池寺水源干涸,寺院荒废,而龙池寺泉涌不断,香火不息。
幽静的山路绿荫
出龙池寺后,经一片竹林往山顶走到擎天岩的主峰。主峰整个山体石岩裸露,质地坚硬,千姿百态,峰顶“试心岩”传说是仙人的对弈遗物,最是神奇令人思忖。该岩高耸向外倾立,相传能通人性,善分忠奸正邪,凡忠良士民站于其上,则群山如麂如羊,向你叩拜,虽老弱病残者仍安然无羔。而奸邪之徒,只须稍步共间,则天旋地转,群山如豺似狼,奔赴而来,胆寒心虚而坠入深涧而殁。有诗曰:“岿然夺献矗烟云,遍历风霜世所珍。敢作人心试验石,身登其顶正邪分。”
擎天岩村大汴地自然村的荒野里发现的清代碑刻。该碑刻高约50公分,宽约30公分,中刻25字,字迹清晰,既禁止乡民在村庄挖笋砍树,违者重罚等内容。大汴地属建瓯古民居聚集地之一,处建瓯北天柱擎天岩脚下,四周古木苍苍,竹林摇曳,生态环境良好,这与当地百姓保护环境意识息息相关
擎天岩的水仙在建瓯茶市亦是一绝,九十年代初,擎天岩人偶将山中野茶粗制下山,人饮之,味奇佳,渐被周边认可,建瓯城内皆以拥之为荣,擎天岩茶茶青价格扶摇直上,村里初制茶厂也从无到有一下办了七八家,所制之茶每每刚出摇笼就会被订走。茶好,人喜。在擎天岩,取“龙珠”泉水煮茶,仿若朱熹的一首《茶灶》在耳根响起,“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古树群落荫蔽着这一块土地,这一方百姓
擎天岩,集古寺名山、古道名木于一地;结地理高度、历史深度于一身。但在县域之外仍稀为人道, 鲜为人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