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州的“铜壶滴漏”(水钟)

标签:
文化水壶底径铜尺口径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元代延祐三年
(1316年)广州冶铸工人冼运行等人铸造。这是我国现存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漏壶由大小不等的4个铜壶组成。
第一壶名“日天壶”,高75.5,口径的外沿74、内沿68.2、底径60厘米,容量217公升。
第二壶名“夜天壶”,高58.5、口径的外沿59.5、内沿54.5、底径53厘米,容量117公升。
第三壶名“平水壶”,高55.4、口径的外沿51、内沿44、底径39厘米,容量63公升。
第四壶名“受水壶”,高75、口径的外沿38.5、内沿32、底径31厘米,容量49公升。
四壶依次安放于阶梯式座架之上,通高为2.64米。各壶皆有铜盖,第一、二、三壶下端均装有龙头,龙口滴水,依次滴注储入受水壶中,受水壶的铜盖中央,插铜尺一把,长66.5厘米,尺上刻有十二时辰,自下而上为子至亥时。铜尺前插放一木制浮箭,下为浮舟,随着水位提高浮箭逐渐上升,显示时刻。所以又称“刻漏”。
据《广州府志》载:“昼漏卯初一刻(按:5时15分)上水,夜漏酉时一刻(按:17时15分)上水,水加一刻则箭浮一刻,水与壶平,而昼夜箭刻尽。”“日天壶”外侧刻楷书铭文,上列监造官员及工作人员共二十人,表明对这天文仪器制作的重视。
此漏壶原放在广州城垣的拱北楼上(原址在今北京路),用以报时。清咸丰七年(1857年),拱北楼火灾,漏壶失落。咸丰十年(1860年),两广总督劳崇光悬赏购得(但“夜天壶”已略有损坏,其盖与“日天壶”、“平水壶”两盖均补铸。“夜天壶”盖上铸有:“大清咸丰十年冬月吉日,两广总督劳崇光重修”字样),置于抚署退思轩。同治三年(1864年),拱北楼重建完成,复置原处。1919年广州拆城筑马路时,又移置于越秀山镇海楼上。1959年原件调给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现在广州博物馆陈列的是复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