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广州的“铜壶滴漏”(水钟)

(2014-12-12 15:06:49)
标签:

文化

水壶

底径

铜尺

口径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漏壶是我国古代计时器的一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组型滴漏是元代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全组由4个安放在阶梯上的漏壶组成,最上层称日壶,高75.5厘米,外口径74厘米,内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第二层称月壶,高58.5厘米,外口径59.5厘米,内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第三层称星壶,高55.4厘米,外口径51厘米,内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最底下一层称受水壶,高75厘米,外口径38.5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各壶都有铜盖,受水壶铜盖中央插一把铜尺,该铜尺长66.5厘米,尺上刻有12时辰的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插一木制浮剑,木剑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水由日壶按次沿龙头滴下,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剑逐渐上升,从而读出时间。老广州的“铜壶滴漏”(水钟)
元代延祐三年 (1316年)广州冶铸工人冼运行等人铸造。这是我国现存最大和最完整的古代计时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漏壶由大小不等的4个铜壶组成。
  第一壶名“日天壶”,高75.5,口径的外沿74、内沿68.2、底径60厘米,容量217公升。
  第二壶名“夜天壶”,高58.5、口径的外沿59.5、内沿54.5、底径53厘米,容量117公升。
  第三壶名“平水壶”,高55.4、口径的外沿51、内沿44、底径39厘米,容量63公升。
  第四壶名“受水壶”,高75、口径的外沿38.5、内沿32、底径31厘米,容量49公升。
  四壶依次安放于阶梯式座架之上,通高为2.64米。各壶皆有铜盖,第一、二、三壶下端均装有龙头,龙口滴水,依次滴注储入受水壶中,受水壶的铜盖中央,插铜尺一把,长66.5厘米,尺上刻有十二时辰,自下而上为子至亥时。铜尺前插放一木制浮箭,下为浮舟,随着水位提高浮箭逐渐上升,显示时刻。所以又称“刻漏”。
  据《广州府志》载:“昼漏卯初一刻(按:5时15分)上水,夜漏酉时一刻(按:17时15分)上水,水加一刻则箭浮一刻,水与壶平,而昼夜箭刻尽。”“日天壶”外侧刻楷书铭文,上列监造官员及工作人员共二十人,表明对这天文仪器制作的重视。
  此漏壶原放在广州城垣的拱北楼上(原址在今北京路),用以报时。清咸丰七年(1857年),拱北楼火灾,漏壶失落。咸丰十年(1860年),两广总督劳崇光悬赏购得(但“夜天壶”已略有损坏,其盖与“日天壶”、“平水壶”两盖均补铸。“夜天壶”盖上铸有:“大清咸丰十年冬月吉日,两广总督劳崇光重修”字样),置于抚署退思轩。同治三年(1864年),拱北楼重建完成,复置原处。1919年广州拆城筑马路时,又移置于越秀山镇海楼上。1959年原件调给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现在广州博物馆陈列的是复制件。

    此件滴漏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由广州人冼运行、杜子盛等铸造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也有一种说法称为日天壶、夜天壶、平水壶和受水壶。日壶壶壁铸有圆形太阳图,月壶壶壁铸有月形图,星壶壶壁铸有北斗七星图,受水壶壶壁铸有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最上为日壶,最下为受水壶。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自下而上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身刻有关于制作年份和人员的文字。

这是一件浮箭法复式漏壶,使用时,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的月壶,月壶之水滴入星壶,星壶上部有一个小洞,如果月壶滴下的水多了,多余的就会从这里流出,使星壶的水量保持恒定,以便均匀地滴水给受水壶。受水壶中的水逐渐增加,浮舟便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就可知道当时的时间。这件铜壶滴漏从制成之日一直被使用到公元1900年前后,历时将近700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铜壶滴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