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岳之首----天岳幕阜山-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天岳幕阜山属罗霄山脉,位于平江县南江镇,通城县东南部麦市镇黄龙山天岳关,崇阳县东部,通山县东部,幕阜山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全脉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2座,主峰海拔1595.6米,比五岳之首泰山还要高,(泰山海拔1532米)。“五岳”,即北岳恒山(位于山西)、西岳华山(位于陕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和南岳衡山(位于湖南)。殊不知,中国还有个“天岳”幕阜山,天最大,统管五岳,“天岳”幕阜山为“六岳”之首。位于湖南平江县南江镇,古称“岳州府”。
从体量及海拔来看,天岳也列“六岳”前茅。幕阜山脉山体总面积约为 4800 平方公里,岳阳境内为 460 多平方公里,占地面积是黄山的四倍。泰山 426 平方公里;衡山核心景区南岳区 200 平方公里;华山 150 平方公里;恒山 62 平方公里;嵩山 450 平方公里。从体量来看,天岳位居“六岳”之最。泰山天柱峰海拔 1545 米,衡山祝融峰海拔 1290 米,华山南峰海拔 2160 米 ,恒山东峰天峰岭海拔 2017 米 ,嵩山连天峰海拔 1440 米 ,天岳幕阜山的一峰尖海拔 1606 米,位居“六岳”之三。
古有“天岳书院”,源远流长,在宋朝时就有记载,朱元璋至平江南江时曾提词“天岳书院”,天岳书院始建于清代同治六年(公元一八六七年)因为书院门对小天岳山而定名。门首有“天岳书院”四个镏金大字,两侧镌刻石联“天经地纬、岳峙渊渟”字体苍劲、雄浑,相传为清代名人李元度(字次青,湖南平江人,官至贵州布政使)所书。
幕阜山古称雷公山,雷公即雷神,先民将幕阜山视为雷神居住之所。雷神是天意的代言神,代天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击杀有罪之人,在古代原始宗教的意识中,是最使人敬畏地位极高的天神,古文字“神”最初单作“申”字形,象闪电之宛转,古人蒙昧,见雷电之威猛,因以制字,可见人有“神”的概念,就是从雷电开始的,因此先民又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认定是雷神的儿子,雷神的形象是鹰嘴龙身,伏羲人首龙身,故又称之为“龙的传人”,魂归故里后,山脊上有自然形成的龙鳞状花纹,仍旧清晰可见,伏羲为太昊,即功高齐天的神,这就是幕阜山被狩封“天岳”的缘故。伏羲创制八卦用阴阳八卦解释天地万物演变规律和人伦秩序,是我国文化的开端,仍是道家思想的启蒙,这都一并载入了《易经》之中。
公元前22世纪,舜帝在湘、鄂、赣交界处征战三苗,已经是个历史常识了,幕阜山是三省交界的核心地区,又因临近古夏水,故有“负夏”之称,《孟子·离娄下》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史记》“舜就时于负夏”,迁于负夏是以幕阜山作为根据地,就时于负夏则指舜帝在幕阜山设立了国家天文观察中心,看天地变化,季节循环,制定历法,星移斗转,占卜未来······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国家天文与星占于一体的场所。
沸沙古井,是葛玄在幕阜山修仙炼丹之所,葛玄(164—244)三国吴丹阳句容人、字孝先,为东汉道教丹鼎派最高传授者之一,世称葛仙翁。葛洪(284—364)晋丹阳句容人,字稚川,号抱朴子,是东晋道教的集大成者,并称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葛洪师传祖业,在幕阜山修道著书,写下了《抱朴子》及《幕阜山记》,对道教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李白游幕阜山时有诗云:“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山峰,庭前废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明代诗人郭本有诗云: “
翠险巍峨插碧空,千寻峭壁染丹红 …… 药炉丹灶今何在,直欲乘云问葛洪 ”
幕阜山石刻
幕阜山上“禹治水、登此山”的石壁刻铭,叙述着大禹治水时期,禹到幕阜山祭祀伏羲的故事,从幕阜山缆船坡,系舟峰,一直到一峰尖,都留下了禹帝的足迹,时而蹑地飞天,时而三· 五迹步,因为是禹帝所留,世称“禹步”,禹步是道士在祷神礼仪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可遣神召灵,获七星之神气,道士在行气或入山林之时。多用它聚气驱邪,原始宗教对祖先崇拜,天神崇拜的神学思想和道家法术,在幕阜山都能找到其来源的依据,这是五岳不可比拟的。
古代因有神仙居住的高山方可称“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方士的鼓动下,曾四次巡游寻仙封禅祭神,在公元前219年第一次出巡,和公元前210年第四次巡游共二次登山祭神,五岳中只有东岳泰山有此殊荣,足以说明幕阜山在秦以及始皇心中的重要性,可见说幕阜山是我国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四大天师”之一葛洪的《幕阜山记》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山有石壁刻铭:禹治水,登此山。高于平地一千八百丈······有葛仙翁炼丹井,药臼尚存······有僧园日长庆,有宫日玉青”。 这是葛洪告诉大家,师祖伯祖父葛玄在幕阜山修仙炼丹。葛洪80岁在幕阜山羽化成仙。,《紫清真人集》中载有“真君访葛仙丹台于幕阜即此”,清·钟灵的《幕阜山赋》“迄于东晋,流寓群仙,孝仙谈《太极》之诀,稚川成《抱朴》之篇”指的是葛玄在幕阜山修道授徒,而葛洪在幕阜山著书立说,一山两葛仙这是幕阜山之幸事。
同为金丹派的吕洞宾,又在唐时“飞”上了幕阜山,明《隆庆岳州府志卷十八》录有吕洞宾《沁园春》词一首:“昨日南京,今朝天岳,倏焉忽焉指洞庭”吕洞宾,,《全唐诗》存其诗四卷,吕洞宾在幕阜山修道有他自已的词为证,他的词也充分展现了他的神仙生活,吕洞宾在幕阜山上“仙人下棋”和山下“天岳卖墨”给少年艾穆,使一个山里娃从此才华横溢,如有神助,进举而后当上了四川巡抚的故事广为流传。
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门头所坐落的山峰就叫“张果老”,唐时山民为解决山林纠纷而报官,一边村民为迎官在一山岭上敲锣打鼓,另一边的村民则准备了轿子在另一山岭上来迎接官员,因母亲言幕阜山胜状而背着母亲来游山的张果老,从村民面前走过,双方村民都认为他就是衙门的县太爷微服来访,连忙追赶上来请求判山,张果老问清楚后,将错就错,也正是张果老的孝心和俭朴,深深地打动了争山的村民赢得了信任,问题当然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张果老判山的地方就叫“张果老”,打鼓迎接官员的地方得名“打鼓岭”,抬轿接官的山峰为“接官岭”,因山路险峻,胆小爬着走而后赶到的县官,所爬之岭就叫“狗爬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