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县佛教石窟群开凿于唐末至南宋间,于1945年被发现。在大足石窟宝项大佛湾南崖西端,有一龛长达27米的巨幅组雕《牧牛图》。画面上山径崎岖,林泉幽静;牧人或挥鞭驯牛、牵牛徐行,或并肩耳语、横笛独奏,或袒胸露怀、憨然憩睡;牛群或舔蹄饮水,或跪地而息;人景交融,风趣盎然,如诗如画。这龛造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赵智凤(大足石刻的创刻人)出家地
佛教用牛来比喻众生的佛性,《法华经》里有羊车、鹿车、牛车之喻。就是将羊、鹿二车喻为小乘的声闻、缘觉,而将牛车用来象征境界较高的菩萨。并且,还以“露地大白牛”比喻修行上的最高境界。宋代廓庵师远曾撰绘(一说清居禅师作)《十牛图》,以牧牛为主题,并各附自序及偈颂,以阐示修禅之方法与顺序。十图的名称依次为: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座垂手。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中说:寻牛:忙忙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见迹: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见牛: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得牛:竭尽神通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牧牛: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抑自逐人。骑牛归家: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忘牛存人: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人牛俱忘: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寥廓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返本还源: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入廛垂手: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香火挺旺的
大足石刻的《牧牛图》则是借牧人驯牛的历程,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表现禅宗“以心为主”、“见性成佛”的基本思想。禅宗的宗经宝典《坛经》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个公案.一次,风吹幡动,两个和尚见后各执己见,一个说是风动,另一个则说是幡动。六祖惠能见其争论,便说:“不是风动,也非幡动,是人之心动。”这实际是认为要求解脱,只要自己修心炼性,自悟净心即可,不必到心外求佛。而大足石刻《牧牛图》堪称以像示禅的杰作,其所要表述的正是这样一种见解。
赵智凤的塑像
《牧牛图》从右至左共十二组造像,前十组每组主要刻一牧人一水牛和一颂词,第十一组刻一人一鹿一偈和一颂,第十二组刻圆月和两颂词,具有很深的哲理和艺术感染力。开端刻有两行阴文: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可见,《牧牛图》是根据杨次公的牧牛颂而创作的。杨次公,名杰,自号无为子,进士出身,宋元丰年间官太常者数任,元祐时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提点刑狱。杨杰对佛学颇有研究,曾遍历禅林,寻师访友,参寻知识,著有《无为集》十五卷,《别集》一卷。《苏轼东坡集》中有《送杨杰诗序》。杨杰所作证道牧牛颂,与苏东坡所作《十八阿罗汉颂》一样,皆为题前代名画之作。
宝顶山大佛湾摩崖石窟共有十九幅大型雕像,如此规模,确实应该“香焚宝顶”

《牧牛图》 第一组“未牧”。佛家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就像没有涵养的人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暴跳如雷,无法自控一样。第一头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冲出栅栏,正昂头犟项拼命朝山间狂奔,后面的牧人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往回拉。

第二《初调》。牧人向牛立,穿棉衣裤,背一斗笠,左手执绳,右手举鞭,强使牛回头。牛颈向后弯而立。牧人右上壁刻五竹,竹上刻二鸟,左鸟引颈向东似鸣啼,右鸟觅食。喻行者开始调息调心,降伏烦恼。

第三《受制》。牧人上着袒胸露腹对襟衣,下着三角短裤,左手举鞭驱牛,右手执绳牵牛,双腿赤裸而立。牛头、颈、背残,作下山奔跑状。喻行者初息已调,进入禅观初住。

第四《回首》。牛上方刻一虎下山欲扑噬牛,牛向西立,两耳竖立似谛听。牧人戴斗笠,背一半球形鸟笼,左手执绳扶斗笠,左腿曲蹬石梯,右腿直立着地,身前倾上引作登山状。喻行者心息狂意,已达细住阶段的欲界定。

第五《驯伏》和第六《无碍》合刻。两牧人攀肩耳语而坐,作谈笑状。右牧人右手于胸前执绳,左手握鞭攀左牧人肩上,牛向西立牧人右侧,似谛听状。左牧人左手于左膝上执绳,右手执鞭攀右牧人肩上。牛于牧人左侧向西跪伏于地,嘴前刻一股山泉,作饮泉状。《驯伏》喻行者已安隐喜乐,得色界心的“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十种功德,入“未到地禅”:《无碍》喻行者入色界初禅。
第七《任运》。牛向东立。牧人向东立于牛后,上着短袖袒胸薄衣,下着长裙'左手执鞭和绳,右手于身右碑上结印。碑上刻“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喻行者舍去色界初禅觉观,进入色界二禅境界。
第八《相忘》。牛鼻上绳绕缠脖上,伸出舌头舔右蹄,向东而立。牛前树上刻花果,二鸟于花果间觅食。牧人坐牛尾之西,身饰厚重衣,双手击掌和拍,左脚踏石,似被第九组牧人的笛声陶醉。牧人左立一仙鹤,似振翅起舞。牛身外刻“万象忘机无所得牛身全白尾由黑比霞千颂故其中口坐孤岩谁取则”。喻行老舍去色界二禅进入色界三禅境界。


第九《独照》。老牧人长须飘拂,双手执笛横吹,神情专注,肩披蓑衣,坐岩石上。其后牛鼻上无绳,引颈翘首向西立吃草。牛左壁刻“全身不观壁嘹天放者无拘坐石颠任是雪山香细草由疑不食向人前”。喻行者舍去色界三禅境界进入四禅境界。
第十《双忘》。牧人头东脚西,袒胸露腹,仰卧岩石,酣然大睡。其头后树上倒挂一猴,伸出左前爪抓牧人衣。牛卧牧人之西。牧人左壁刻“高卧烟霞绝放收牧童闲坐况无忧欲寻古尊口踪口去住人间得自由”。喻行者忘却身心,证得阿罗汉果。

第十一《禅定>。龛中行者,袒胸露腹衣,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跏趺坐。龛外右刻一野鹿含莲花。莲上楼阁正面刻一偈“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龛外顶上刻“无牛人自镇安闲无住无依性自宽只此分明谁是侣寒山竹绿与岩泉”喻行者进入二禅寂灭之境。
第十二《圆月》。圆月露出水面,月下及左右刻水纹,水纹下一碑置一仰莲上。碑上刻“人牛不见杏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和“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昭无私耀古今”喻行者由定生慧,入万象皆空之境。
以《牧牛图》为题材的佛教艺术还有不少其他形式的作品。如唐宗意禅师著有《牧牛十诗》,宋师远大师著有《十牛图颂》,《五灯会元》中有福州大安禅师拜见百丈怀海禅师时以牛比佛性的问答。在禅门诸祖中,有马祖禅师提唱水牯牛公案。用牧牛的方法来比喻修习禅观、最终体悟的过程。佛教又称“设像传教”,即以雕刻的形式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义理。大足《牧牛图》是最形象的传播教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宝顶山牧牛图既表现了从有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再物我两忘,万象皆空的禅观修习次第和禅观美学境界,又同时对南宗顿悟和北宗渐悟的思想有所表现,将南北二宗融为一炉,从而也表现了宋代禅宗顿渐一体的时代特点。

两组雕像,右边是李耳与伏虎山君同塑一窟,两边的楹联是“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左边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据说这组雕刻是近代的,体现了大足石刻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念,在全国石刻中罕见
一面石壁,上方是同治年间大足知县王德嘉题写的圆润饱满的“宝顶”
下方是宣统年间涵若龙必飞题刻的“福”、“寿”,中间有联曰:敬书大福劝人质朴,触目惊心介尔景福;再书大寿劝人忠厚,人信吾言必得其寿
正觉像,据考证,这尊造像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
圆觉洞的洞口外侧,伏卧着一尊雄狮
狮子在佛教中使人正心而不起邪念
圆觉洞深12米,宽9米,高6米,刻像52尊,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在洞壁的左右两侧,俨然整齐地排列着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即圆觉菩萨),他们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他们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正轮流跪于佛前请示,佛各别作答,这一问一答记录形成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即《圆觉经》)便是这窟造像的经典依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