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若愚
若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9,283
  • 关注人气:1,1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大古茶山之攸乐古茶山

(2014-11-17 10:15:53)
标签:

美食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攸乐山又称基诺山,历来被列为古六大茶山之首。龙帕古茶园为大面积混杂林茶园,总面积约1800多亩。古茶树树势苍老,估计树龄在300年以上。此茶香气高扬,口感苦涩度稍高,回甘快而持久,茶性较烈。攸乐古茶山,现今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所辖区域,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四面分别与景洪市勐养、勐罕、景洪镇,勐腊县勐仑、象明等乡镇相接,

六大古茶山之攸乐古茶山攸乐茶山历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历史上最高产量达2000担以上。攸乐山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


 

居住在攸乐古茶山的基诺族人民如今还保持着传统的饮茶方法:在炎热的夏天,基诺人上山劳动,吃饭的时候,人们就会采来一些一芽一叶的新鲜茶叶,在地上挖一个小坑,用“冬叶”垫上,将采来的茶叶放进去,加上盐、辣椒等调料,用山泉水一冲,做成一道“凉拌茶”,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慢慢品尝,既当“饮料”,也当下饭的“菜”。“火烧茶”更是基诺族每家必备的茶叶,基诺族几乎每家都是应用这种方法制作茶叶。每当有贵客来临,好客的主人就会到村子旁边的古茶园中,采来新鲜茶叶,用野生的“冬叶”将新鲜的茶叶包起来,放在火炭上进行烧烤。当外面一层“冬叶”被烤干,能闻到茶叶散发出来的清香时,把茶放到茶壶里,加水煮沸即可饮用了。用这种方法制作的茶汤,清澈透亮,苦涩味轻,清香扑鼻,回味甘甜。

六大古茶山之攸乐古茶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植茶、用茶、贸茶的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是中国历史名茶——普洱茶的发祥地、原产地,其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滇海虞衡志》(清•1768年)卷十一的这一记载,标明了中国历史名茶云南普洱茶出自“六茶山。”


 

从元代起,攸乐山属“彻(车)里军民总管府”管辖,明代置“车里宣慰司”辖基诺山,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置普洱府,并经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于“攸乐山设右营游击一员,带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步兵丁五百名驻扎防范,文职设同知一员与之同城分理地方事务”。并正式“设同知分驻攸乐,通判分驻思茅,其江外六版纳地仍属宣慰司、岁纳粮银于攸乐”,同时在茨通寨筑攸乐城,在龙帕等寨设置茶场,经营和控制茶叶贸易。从某种角度来说,此时攸乐同知管辖了整个西双版纳,皆因攸乐山“系车(车里,今西双版纳)茶咽喉之地”、可“以高瞰下”,而所见之普洱茶相关文献,提及六大茶山,必有攸乐,并排诸山之首。后傣族领主势力扩大及瘴疠原因,裁撤攸乐同知委傣族官吏任攸乐土目辖攸乐山。基诺族作为到目前为止,国家最后确认的族种,于1979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就世代聚居于攸乐山上。攸乐人的农事生产在过去主要是刀耕火种,多栽植旱谷,玉米,终年辛勤,生活贫苦。

六大古茶山之攸乐古茶山

攸乐山的基诺山寨


解放以前(1949年),基诺族仍处于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时期,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故被称之为“直过民族”。“攸乐”一词最早的汉文典籍记录出现于清代,之前与之相对应的是“三撮毛”,按学者们的研究、《伯麟图说》所载“种茶好猎雉发作三鬌,中以戴天朝,左右以怀父母,普洱府属思茅有之”,三撮毛为攸乐人之前的称谓。    攸乐人迷信鬼神,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地有地神,谷子有谷神......一切都有神。鬼也很多,如生病、歉收等都认作是有鬼作怪。此外,崇拜“孔明老爹(云南方言:爷爷,下同)”与神一样。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1年)暴动时,就曾向孔明老爹“搬兵”,他们讲当时“搬来的兵,枪打不死”。抗暴起义的口号是:“吃猪不吃皮,杀汉不杀夷”。据说在曼撒寨子上面有个孔明洞,传说“以前进这个洞可以向老爹借下东西,无论是盆,碗,粮食都可以借”。攸乐山的龙帕大寨,其所在地亚诺山海拔1691.6米为攸乐山最高峰,攸乐山分为前半山和后半山,龙帕是基诺族阿哈部落的曼坡母寨和曼飘父寨的儿女寨,居于攸乐山的后半山。自清初就在此设过茶场,是那时的制茶中心,茶叶生产也曾兴盛一时。而今的龙帕,仍是攸乐山古茶树资源最丰富,古树茶产量最高的村寨,故称之为攸乐山的产茶大寨,当之无愧。

六大古茶山之攸乐古茶山攸乐山古茶园

攸乐古茶山包括亚诺(龙帕)、茨通、曼海等地,其种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传说基诺族的祖先跟随诸葛亮南征到滇南,因掉队而在当地居住下来,被称为丢落人,即攸乐人,他们所在的地方被称为攸乐山,即今基诺山。诸葛亮为攸乐人的生存考虑,派人给他们送来了茶籽,让他们在山上种茶为生,攸乐茶山从此发展起来。民国时期姚荷生有一首《龙江打油诗》:“昔从武侯出汉巴,伤心丢落在天涯。于今不问干戈事,攸乐山中只种茶。”所言正是基诺族的这个传说。  

六大古茶山之攸乐古茶山攸乐山古茶园

清代初期,史籍中出现了有关“攸乐”的正史记载。凊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因攸乐一带“系车(里)茶(山)咽喉之地”,又“以高瞰下”,故在此设立了普洱府同知(六品文官名),史称攸乐同知,并“设右游击一员,带千总一员,把总两名,马步兵丁五百名驻扎防范”。攸乐同知驻地在今基诺山茨通老寨旧寨址,海拔1300米,清代初期有一条茶马古道连接各茶山,通向普洱府,是六大茶山通往思茅、普洱的必经之地。攸乐同知的职责主要是负责西双版纳六大茶山一带的社会治安,督促普洱茶的生产及运销事宜,采办普洱贡茶等。虽然攸乐同知设立六年后即因瘴气太盛、士卒多病等原因迁往思茅,但攸乐山的普洱茶生产仍不断发展,茶园面积到清代中期达6000多亩,年产茶叶量130吨左右,在攸乐山设立了龙帕茶场(今亚诺村),进行普洱茶的生产加工。攸乐茶山的茶叶由普洱、倚邦、易武等地的茶商进山收购,以盐换茶。清末民国时期,攸乐茶山逐渐衰落,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攸乐山爆发了反抗国民党和土司统治的基诺族起义。战火中人员伤亡大,不少基诺人逃离家园,许多茶园荒芜甚至损毁,产茶村寨由20多个减为11个,茶叶产量剧减,至1944年,攸乐茶山茶叶产量不足10吨。     

六大古茶山之攸乐古茶山攸乐茶山现在这里仍然保存着面积最大的一片混生林古茶园,海拔在1200-1500米之间,总面积达到了千八百多亩,古茶树树龄在三百年以上,大部分处在高大乔木之下,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良


 

20世纪50年代以来,攸乐山开始恢复发展,至50年代末期,茶园面积恢复到3000多亩,产量恢复到30多吨。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诺山新建成5000多亩密植速成高产茶园和1000多亩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至今,全乡茶园面积达9000多亩,年产干毛茶300吨左右。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茶园现存2900亩,年产干毛茶50多吨。    



 

六大古茶山之攸乐古茶山攸乐山基本都是古树茶,其干茶外形紧接,条索肥壮显毫,汤色黄亮浓稠,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生津回甘持久。叶底肥厚。是目前古树茶中未被大家发现采摘过多的古树茶,茶性保持较好


 

基诺山最大一片古茶园保存在亚诺村。亚诺村后山是一片茂密的大森林,海拔在1200米~1500米之间,在高大的乔木下面,隐藏着一片片古老的茶林,共有1800多亩。古茶树基部围粗大多数在0.5米~1.2米之间,主干胸围大多数在0.4米~1米之间,树高大多数在2米左右,主要属于普洱茶种,树龄大部分在200年~300年间。在其他基诺村寨也有许多古茶树,但大多数是经过几次砍伐甚至焚烧后重新萌发的茶枝,仅在基部有较粗的老桩。笔者在茨通老寨海拔1280米 的混林茶园内找到了一株老桩茶树颇具代表性,老桩高0.4米,围粗1.10米,老桩表面凸凹不平,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树疙瘩,并有许多苔藓、蕨类等附生植物,显得特别苍老。整株古茶树高3.3米,树冠直径2.3米,长着十多枝较小的分枝,属普洱茶种,树龄在500年左右。

攸乐古茶山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种茶年代久远,相传茶是孔明遗种,故尊奉孔明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设过同知府和专管捕“盗”的普洱通判。1942年国民党军队开进攸乐茶山,烧杀抢掠,茶农四逃,茶山荒芜,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拨款、发粮救济茶农,扶持茶叶生产,使产量逐渐上升。1993年攸乐茶山产茶1942担(97000多公斤)。

攸乐古茶山种茶、制茶、贸茶历史悠久,史籍记载,清朝雍正年间(1729),普洱府曾在基诺山设置管理古“六大茶山”的攸乐同知,派五百兵丁驻防。清末年间,古茶园面积有1万亩左右,几经沧桑,至今大部分被毁,古茶园荒芜面积达70%以上,全乡现存古茶园面积只有2900多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