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 阳城上庄村

标签:
房产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上庄村位于阳城县东北的可乐山脚下,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吏部尚书王国光的故乡,全村共有居民378户,978口人,耕种着500亩土地。
阳城县润城镇上庄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历史名人有明万历名臣王国光、明末忠臣王徵俊等,明中叶至清初曾出过五位进士,六位举人,秀才、贡士等百人之多
这里自古以来就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当时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郭峪三庄上下伏、举人秀才两千五",充分体现了人文的鼎盛。
上庄天官王府始建于宋金时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正一品光禄大夫,侍经筵,太子太保吏、户、刑两京四部尚书王国光及其家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
王国光,字汝观,号疏庵,明嘉靖甲辰科进士。曾先后任吴江、仪封二县知县,后任兵部车驾主事、吏部文选郎中、右通政、顺天府尹、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等职。隆庆四年拜刑部右侍郎,进南京刑部尚书,万历元年起任户部尚书;万历五年,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升光禄大夫。王国光步入官场,历世宗、穆宗、神宗三帝,从事政治活动达四十余年,对明王朝的"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所编制的《万历会计录》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税制度的依据,成为了明清两代田赋制度的准则。《明史》对他有"掌邦计时,多所建白"等高度品价。
天官王府现有保存完好的官宅民居四十余处,涵盖了居住、宗教、祭祀、文化、商业等建筑类型,从我国存世最古老的元代民居,明清两代留存的官宦巨宅,到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风格的"樊家庄园"在这里无不具备,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有"中国民居第一村"之美称。
数百年来,上庄古村在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保留了完整而传统的地域乡土文化特征和众多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优秀文化遗产,它的设计完全继承了封建的"礼制"和习俗,并在建造伊始就大量引进了江南水乡建筑风格。古建筑群布局以庄河为中轴线,在河的南岸有天官府、进士第、炉峰院;在河的北岸有沿街院、司农第、司徒第、亚元府、王氏祠堂、大参第、望月楼、参政府、武举第、樊家庄园等。
大量保存完好、外观封闭、高门深宅的官宦巨宅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被古建专家称为古村落保护的杰出典范。这里也是电影《烽火别恋》和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三滴血》的重要外景拍摄地之一。
天官府位于庄河南岸,也叫冢宰第,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对明王朝“万历中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国光于万历初年建造的人文府邸,明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以内阁和六部互相牵制的一种体制,六部又以吏部为首,在我国古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有各自的别称,他们分别对应的别称就是天、地、春、夏、秋、冬,吏部尚书被称做天官,户部尚书被称作地官,礼部尚书被称作春官,依次类推,所以当地老百姓又把王国光的府第称作天官府。
在天官府门洞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块“尚书”匾额,这是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王国光升任户部尚书后,万历皇帝命当时巡抚朱笈为王国光题写,由阳城知县李栋所立。
现存达尊堂、听泉居、藏兵洞等建筑。内部阳台式楼阁建筑形制相传是王国光任吴江知县时引进的南方建筑风格,是晋东南地区早期楼道建筑的雏形。
达尊堂之“达尊”二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意思是说:天下有三种人能达到受人尊崇的地位,一是职位高的人,二是高龄的人,三是德高望重的人。王国光时任户部尚书,官至一品高位,当时年已62岁,所以族人修建“达尊堂”以示荣耀。
汉代,始建大圣寺,位于上庄村东,今蒙馆路北口。唐时复修,元至元元年(1264年)再修,立碑为记。寺院占地0.2公顷,庙地2公顷,院内有大佛殿、两厢陪房等建筑。1946年,大圣寺被拆除,今遗迹无存。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杨氏始祖杨干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此地,于大圣寺前偏西建村,村名上庄。
1918年,为防土匪,重修村围墙,加高加固,增设炮台门楼。由杨增珊等组织集资施工,在保卫本村及邻村群众安全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村庄的原入口处建有永宁闸,取南北安定村庄永远安宁之意,可谓占尽风水。始建于明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整体砖木结构,下面砖拱跨度达7.6米,是上庄村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集风水、水利、风景、宗教、文化于一身,达到了实用功能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堪称明代中国乡村第一门楼。
尚书第位于古建筑群入口处,是王国光任户部尚书后,由万历皇帝恩赐并于万历元年——万历三年(1573——1575)修建的“棋盘四院式”的住所,共有东西两处院落,东院早年塌毁,现存西院包括前厅“达尊堂”和后宅
“听泉居”两部分;整个建筑东西宽20、3米,南北长46、3米。前厅大门上有明万历二年巡抚山西提督雁门等关右副都御史朱笈题赠,由时任阳城县知县李栋所立的书有“尚书”二字的古匾一块。
尚书第迎门为一当地俗称“闪屏”的木质照壁一座,上刻“达尊堂”三字。内部院落为阳城典型的四大八小型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北角,院内正北即为主体建筑“达尊堂”,面阔三间,进深5.8米,门面完全采用木质格扇装饰,看上去古朴典雅。
达尊堂之两侧各建有两层耳房,耳房正前方为带檐廊的东西侧房,二层硬山屋面,并于二层当中一间设有楼道;南房为一过道式房屋,穿房而过为一跨院,经跨院南过厅可直通听泉居。听泉居充分体现了王国光极高的造园思想,听泉观水,可居可游,生活理想,天人合一。
院内南房为二层硬山屋面倒座为两层悬山屋面,倒座两侧为三层硬山屋面阁楼。整个建筑一改传统的主房高、侧房低的建筑惯例,而采用侧房高挑而主房偏低的被称作“状元帽”式的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尚书第之东西两侧原建有四柱三门、规模宏大,旌表王国光恩荣四世的木石牌楼各一座。被早年拆毁,现仅留东牌楼高大的护楼石,似乎仍在向人们讲述着天官王府往日的气派与威严。
参政府由厅房院、务本堂、仰山居、王氏祠堂和书房院五部分组成,为王国光之孙王征俊所建。由于建于明末,故所有建筑高大厚重,内部水井、碾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地道与村外相通,极具防御特征。整体建筑共有大门三处,主门位于庄河岸边石坡上,门上原建有大门楼,已塌毁,现存刻有“明忠臣亚中大夫山东右参政,赐天启乙丑科进士王征俊第”字样的青石巨匾一块。
厅房院东西宽23、4米南北长37、6米,大门朝西南开,迎面为一方砖铺地的道路直通正房;正房为五开间,外廊檐深达2.5米,门面为木质隔扇,柱体为八棱石柱,柱础采用钟鼓香炉座式,雕刻精美,厅之东西两侧各有配房一座,两开间,进深四米,有外檐廊。整个过厅规模之大,为本县境内官宅民居所仅有。
务本堂位于厅房院之西侧,整个建筑东西宽21.2米,南北长21.3米,入口设于东南角,门道正中是通向院落的正门,门上有古匾一块上刻“务本堂”三字,门之两侧朝院内各有雕刻精美的砖雕照壁一座,上刻“丹凤朝阳”、“松鹤延年”等吉祥图案;院落中央有砖铺通道直通正房,正房三开间,有外檐廊,檐柱采用通体八棱连础石柱,别具特色。
仰山居位于厅房院之后,原为厅房院之后院,院内除南房为清代改修以外,其它建筑均为明代建筑,东西宽20.2米,南北长22.4米,入口位于东南角东向,进入垂花门为过道,对面山墙建有照壁。院内正房及东西侧房均为三开间,有外檐廊,院落西南角设有厕所,方位构思精巧,既实用,又与院落相对隔开,符合传统的风水理论。
上庄村中,樊溪从这里流过,主要建筑由尚书第、司农第、王氏祠堂、进士第、望月楼、参政府、厅房院、仰山居、樊圃新院、樊氏宗祠、花园等建筑组成,历经四百余年,上庄终于建成了群山环绕,绿水串珠,四合院星罗棋布,望楼高耸云天,颇具几分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群落。
司农第由龙章院和老门里两处四合院组成,龙章院为王国光祖居之所,大门位于高台之上,门上方有明代所刻“司农第”古匾一块,现保存有东西两处院落,西院北房三间两层,东阁楼四层两间,阁楼内部从下到上逐渐变宽,墙之厚度逐层缩小,最底层墙体厚达1米。院之东西两侧为两层楼房;西院垂花门内木质照壁上书“三槐世泽”四字,为王国光任户部侍郎时所立。
司农第东西两院有中门连接,东院多数建筑已拆除,现仅剩沿河倒座楼房一座,硬山屋面,隔扇门窗。老门里位于龙章院之后侧,为明嘉靖丙午科举人,曾任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的王国光的堂兄王道所建。有东西两处大门,门外两侧有圈式拱门一座,上方分别刻有“居仁”“由义”字样,体现了主人的封建儒学思想,西大门上方有“奉政大夫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王道”石匾一块,大门内侧木质门框上方刻有“司农第”三字;东西两处大门皆有雕刻精美的石狮石鼓相镇。
进入大门拾阶而上,为院内主体建筑过厅,面阔五间,有外檐廊,柱间木构隔扇,厢房两层。厅前有4.4X4.4米月台一座,台之下部分别刻有“狮滚绣球”等精美石雕,极具艺术价值,为明代遗物。院内至今尚有的明代栽植的古腊梅树一株,枝繁叶茂,每当冬季,满树黄花争奇斗艳,数十米之外尚能闻到阵阵清香。
望月楼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东西宽15、9米,南北长34、4米,据院内主体建筑望月楼顶三层之花梁题记可知,该楼建成于明天启三年九月。上庄王氏天启年间最显赫的当为时任山东右参政的王征俊,拒此可推应为王征俊所建。前后两院以过厅、过门相连;主入口设于东南角,东垂花门额上书“诚、慎、勤”字样。
进入垂花门为一过道,门内迎面建照壁;与过厅并列建有侧门一座,上有门楼,门上方有“含真守朴”古匾一块,后院正房五开间,三层,硬山双坡屋面,通过正房与厢房之间的楼梯可达二层,二层有木楼梯通往三层。正房三层于中三间挑出一楼阁式阳台,并在建筑上采用了借景的处理手法,站在阳台上远望对山,可见对山有一缺口,每当月亮由此升起,坐在楼上既可赏月,又可聆听对面炉峰庵后传来的阵阵松涛。连接前后院的过厅为三开间,木格扇,柱体为石质梅花柱,柱础为覆莲钟鼓式,屋顶为两坡悬山顶。整个过厅作为前院与后院的分隔与过渡,厅前后设门,为遇到婚丧嫁娶或迎接贵宾时的通道。房屋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屋正脊两侧略有起翘,脊上有雕花砖瓦作装饰,在屋脊两头安有吻兽,厅前东西两侧各有侧房一座,房门设于山墙,而正面只设窗户一列,在建筑上采用了运河沿岸的建筑手法,极具江南水乡风格。
庵西依地势而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正南为关帝殿,殿前建拜亭三间,建于清康熙年间,厅前有约3米宽走廊;厅西为五瘟殿,厅东为白衣殿,下部正北建戏台,戏台下面为大门胡同,戏台西与五瘟殿相连,建上下两层楼房,共10间;楼上为看楼,楼下南2间为禅房,北3间为廊,戏台东与佛祖殿相连,建两层楼房。庵东北角设门,出门则为庵的东部,村民称为“下院”。
下院大部分建筑均为明代建筑,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院建有高媒殿、文昌阁、夫子殿等,前院建有三教堂,十八罗汉殿,以及钟鼓楼等建筑。庵外,植于明代的古白皮松东、南、西三面环绕,树冠相交,枝叶繁茂,苍翠葱茏,景色宜人。
据明万历18年(1590)《重修三教堂记》碑文载:“庵旧址山上半观音头(此地名现已无法考证),正德间迁于此……”。由此可知,炉峰庵的前身称“三教堂”,至今已有约48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