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翁仲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长250米,依次排列一对望柱、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望柱顶置圆柱形冠,柱身满雕云龙纹,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望柱顶部作莲花式的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文臣、武将威严端庄,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翁仲路神道一路上的柏树木很有特色,树不高但造型奇特,右侧就是梅花园,虽然过了季节,但树的小路却印证了人声鼎沸的盛况。
孝陵石像路的尽头是一对高达6.52米的白石望柱,其上雕刻云龙纹,又称华表。神道在此由东西向改为南北向。路旁两侧,松柏掩映,翁仲肃立,因此而得名“翁仲路”。翁仲有八尊,分成四组,相对而立,高4米,身躯魁梧。两对身披甲胄、手持金盾的武将。另两对为头戴朝冠,手持朝笏的文臣。前人有诗:“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
说到“翁仲”,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相传他身高一丈三尺,英勇异常,因此秦始皇令他带兵驻守临洮,从而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便把他的形象塑成铜像,立在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朝贡,远远见到了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就这样,后来的统治者沿习秦始皇的做法,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了。
有一则关于“翁仲”与“仲翁”的笑话流传甚广。相传清代乾隆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加以嘲讽,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石刻浑厚古朴,凝神洗练。神道格式打破了历代帝陵神道与陵寝相连形成统一南北中轴线直列的习惯做法,顺应自然,曲折深幽,自创形制,显示出独特气派。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