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年阳朔古城

(2014-07-07 13:07:56)
标签:

阳朔

城墙

阳朔县

县城

熙平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阳朔,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属桂林市管辖,县城距桂林市区65公里,独特秀美的山水风光得到了“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誉(出自吴迈诗《桂林山水》)。建县始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全县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有耕地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30万人,辖6镇3乡,有汉、壮、瑶、回等11个民族。千年阳朔古城阳朔古城西街口文化石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阳朔属桂林郡管辖,无县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阳朔为始安县地,属荆州零陵郡管辖。东汉,属荆州零陵郡,为始安侯国地。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在今阳朔县地置尚安、熙平两县,属荆洲始安郡,为阳朔县建制之始。西晋泰始年间(265-274年),撤销尚安县,其地并入熙平县,属始安郡辖地。熙平县治在今兴坪镇狮子嵅村。南朝宋泰始年间(466-471年),改始安郡为始建国,熙平县属其辖地。南朝梁代(502-556年),撤销熙平县,其地并入始安县,阳朔为始安县地,属桂州所辖。

千年阳朔古城古城远眺

隋开皇十年(590年),县治由熙平迁至今阳朔镇,县衙建于羊角山下,以“羊角”谐音“阳朔”为县名。阳朔县因此得名,历经各朝,流传至今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分阳朔县增置归义县,县治在今白沙镇旧县村北侧,与阳朔县同属桂州辖地。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归义县并入阳朔县,为岭南西道桂州辖地。五代十国,阳朔地为楚、南汉治地,属桂州所辖。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改桂州为静江府。阳朔属静江府所辖。

千年阳朔古城山水画廊中的阳朔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静江府为静江路,阳朔属静江路。明朝洪武初年,改静江路为桂林府,阳朔县属桂林府。清朝,阳朔仍属广西桂林府。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阳朔属漓江道,次年六月改桂林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桂林道废,阳朔属桂林民团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改属桂林行政监督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三月直隶省政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五月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七月改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阳朔县,属桂林专区,公元1968年4月改称桂林地区。公元1981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阳朔划归桂林市管辖,成为市辖县,县治至今不变。

千年阳朔古城古色古香的古镇老街

阳朔古城就是如今县城老城区,其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从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阳朔县时,就设县城于此;一说是县城原在兴坪镇胡家源一带,唐末宋初才迁到今址。即使按后一种说法计算,也有1000多年历史了。“阳朔”一名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县城北面有阳朔山(海洋山)得名;一说因县城北面有羊角山,以“羊角”谐音得名。

千年阳朔古城人在画中游

阳朔古县城原来没有建城墙,以四周山水为天然屏障。元至正七年(1347年)阳朔县达鲁花赤(掌印官)明安薄化主持修筑部分土质城墙,但这些土墙不久便崩塌了。明朝中后期,当地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官方开始重视城墙修筑。明景泰三年(1452年)知县吴洪宇主持修筑东面沿漓江从碧莲峰至北麓山约600米城墙。明成化三年(1467年),从天鹅山至低厄修筑了约700米长的西面内城墙。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善北面山坳上的城墙,还在县衙后面廖家厄上建了座雄伟的北门,门上建敌楼。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知县朱奉镶听风水先生说,这座北门像张开的虎口,正对着县衙,对县太爷不利,于是下令拆掉这座城门,把北门改建到天鹅山西南麓北门厄前面。

千年阳朔古城进了阳朔,到处都是风景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把已破败不堪的土墙改为石墙,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县吴德征主持,对四座城门加以修缮,并刻门楣,东门刻“青阳”、南门刻“迎薰”、西门刻“拱秀”、北门刻“拱北 ”。

千年阳朔古城阳朔遇龙桥

在封建社会时期,阳朔的城墙历代不断加高加固,但并没有保住县太爷的平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廖金鉴率壮族农民起义武装攻入县城,杀了知县张士毅,抓走巡检司崔合。清咸丰四年(1854年),当地堂会武装从东面进攻县城,在古榕厄大败团兵,团长潘秉泗等吓得投河自杀,堂会武装接着攻入县城,知县文滋盛化装成老百姓逃走,才捡回一条命。   

千年阳朔古城漓江是阳朔的一张名片

要说这城墙起了防守作用,只有一次。清咸丰二年,洪秀全率太平军经阳朔高田圩过遇龙河去攻打桂林。咸丰帝派到广西督剿太平军的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带领数万清军躲在阳朔县城,等太平军过了桂林,清军才浩浩荡荡开回桂林。有人作诗讥讽道:“闻道桂林烽火息,儿童又指相公归。”   

千年阳朔古城不是仙境,胜似仙境

阳朔古城墙在民国中期开始逐步被拆除。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修筑低厄至凉水井公路,拆除西外城墙及外西门(石柜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月修筑城中马路(西街、县前街),拆除西内城墙南端一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修筑城中路和滨江路时,拆除东、西城墙。现存古城墙只有阳朔码头上的迎薰门到碧莲峰一段。1964年,在城门头上建南薰亭,城墙上筑栏杆。还有一处是今文化广场东侧的青阳门(东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知县吴德征建寿阳书院时,在青阳门上建帜江楼。1982年,修筑滨江路时,为保留这座古城门,将其东移6米,用原材料照原样恢复,并在门上重建帜江楼。现在,迎薰、青阳二门,不仅是阳朔古城门遗物,还是阳朔县城重要的景观。迎薰门至今仍是从漓江水路进阳朔县城的大门。迎薰门外是主要停靠外事旅游船只的阳朔码头,每年近百万外国游客从这里登岸,穿过迎薰门进入阳朔县城。

东城墙予1979年拆除,辟为旅游停车场和滨江大道,现保存南薰门和一小段城墙,青阳门照原样东移8米,城门上用钢筋水泥结构改建帜江楼。千年阳朔古城

千年阳朔古城遇龙河富里桥

熙平县城遗址位于兴坪镇狮子嵅内,建予吴甘露元年(265年),废于南朝梁代,前后共200多年。古城遗址群峰环绕,如天然城墙。遗址中残存的古砖古瓦碎片和墙基仍依稀可见。“老屋宅”、“跑马道”的名称也还在群众中流传。
归义县城遗址位于白沙镇新寨村旁。武德四年(621年)置,贞观元年(627年)废。遗址为正方形,有东、南、西3门。城墙为土筑,现存高约3米,厚约6米,周长约800米。城内除东北角有2户人家和1个小果园外,其它开辟为农田,面积30余亩。千年阳朔古城古建筑、新建筑都依山而建,有靠山
古乐州城遗址在福利双桥村南漓江边数十亩稻田之处。置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城南为白面山,北为双桥树,西北临马头江。城墙土筑,除东西两段崩塌外,其余较完整,开东、西、北3门,城墙厚6米,高约5米,周围长700米。古城北郊,现留存有有凿马槽10余个。传为当时的马棚。
千年阳朔古城对歌台,古朴典雅,清幽无比
据说南斯拉夫喀斯特地区有一岩洞,洞内有八盆酷似莲花盆式的钟乳石,就被列为“世界八大自然奇观之一”。而兴坪莲花岩内却有108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堪称世界顶级奇观。莲花岩距阳朔县城32公里,位于兴坪镇白山底村。地下河可以通数公里之外的漓江。现可供参观的约600米长,最宽处25米、最窄处仅可一人侧身低头而过。洞中石莲石珠石佛、石兽、石笋、石门、石窟、比比皆是,美不胜收。最精妙的是里面有108盆石莲,而且都“浮”在水面上,一望无际。

千年阳朔古城

 

千年阳朔古城文化石

山水园原为碧莲峰东麓濒漓江处一古道,道上不仅风景幽雅,且是观赏周围各景点的最佳处。道旁石壁上有数十处历代石刻,其中有著名的“带”字碑和“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诗碑等精品。北端有鉴山楼、迎江阁等古建筑。富里桥处遇龙河上游,石结构单拱,长30米,宽5米,高10米,筑于明代,距今约500余年历史,造型美观,水中倒影恰似一满月。遇龙桥处遇龙河中游,阳朔境内规模最大、广西桥梁史上著名的古桥梁建筑,为无浆干砌单拱,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桥长59.39米,宽5米,高9米。桥体巍峨壮丽,两侧藤蔓累垂,古色古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