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2014-06-23 13:33:51)
标签:

川陕路

翠竹

村民

农家小院

拍摄者

分类: 岁月留痕

川陕之间横亘着秦岭和巴山两道山脉,历史上跨越这两道山脉的道路有多条。主要有穿越秦岭的“北道”和穿越巴山的“南道”两组。川陕古道的北道主要有嘉陵道(故道、陈仓道、连云栈)、古褒斜道(栈道)、傥骆道(骆谷道)、子午道四条,以及横向连接嘉陵道与古褒斜道的新褒斜道(回车道、连云栈南段)。川陕古道南道则主要有金牛道(石牛道、剑阁道、剑门道)、米仓道(大竹道)、洋巴道(荔枝道)三条,四川广元与阆中之间、剑阁与阆中之间沟通剑门道与阆汉道的道路也至关重要。除此以外,阴平正道等若干剑门道以北的古道,也在不同地点与剑门道相接,也可纳入川陕蜀道支线的范畴。    

在上述古道中,嘉陵道开辟最早,早在秦汉时期就被称作“故道”。从文献材料来看,嘉陵道和金牛道至迟在战国早期以前就已开通。《史记?秦本纪》说:“躁公二年(公元前411年),南郑反,“又说:”(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代蜀,取南郑”。南郑即今陕西汉中,秦国的南郑之反在前,秦伐蜀取南郑在后,这说明秦国的南郑之反当与蜀国的参与有很大的联系,显然,这时的蜀地与汉中盆地间已又密切的联系,所以蜀国才能趁秦国内部不宁之机迅速越过巴山,与秦争夺汉中盆地。从考古材料来看,这条道路至迟应当商代晚期就已形成。考古工作者在秦岭南坡的宝凤隘道中和秦岭北坡的岭北坡的陕西宝鸡县,都发现有典型的四川盆地内的十二桥文化的陶器和铜器。这说明,商代晚期的古蜀人已经通过宝凤隘道与关中的周人发生了联系。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1908年,当时的川陕路还是一条小道,道路两旁是翠竹,竹林后面是农家小院,路边还有条清澈的小溪。照片上,在川陕路口上,一名身着长袍的妇女回头张望,不远处的翠竹下,一村民推着鸡公车,后面还有几名好奇地回头看着拍摄者的村民

古褒斜道开辟也很早,《战国策》中已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之说;秦汉之际,还发生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事件。从那以后,川陕北道中的嘉陵道和古褒斜道,川陕南道中的金牛道一直作为主要交通要道使用,只是古褒斜道北段因经常毁坏,北魏以后多从中途向西斜向接嘉陵道,唐以后古褒斜道的北段基本废弃。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蜀道之褒斜道。在春秋时代,蜀的 “卢帝” 就已经从汉中盆地顺着褒水和斜水的河谷攻打过渭河流域的秦。这两条河的河谷也被周幽王用过。幽王从现在西安附近的镐京,取道褒斜河谷,打到汉中盆地北沿的褒城,褒人献出了美女“褒姒”,让幽王掳掠了一番


 

唐宋时期,位于米仓道南端与嘉陵江交汇处、且有道路与金牛道相通的四川阆中市(唐宋时为阆州),其交通上的地位日益显要起来。阆中北面的米仓道尽管艰险,从金牛道转进阆中略显迂曲,但从阆中往成都道路相对平坦,一般商旅多取阆汉道往来。《宋会要?方域》卷一二之三:“(天圣六年)上封者言,西川往来商旅,有公平者,则由剑门经过;无者并自阆州往来。”由此可见,唐宋时期,川陕交通虽以通过剑门的金牛道为主道,但从金牛道转阆汉道或由阆汉道转金牛道,却是相当重要的辅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阆汉道是商旅行经川陕南道的首选道路。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西元前 206 年,刘邦被项羽从长安撵到南郑(今汉中) 当汉王,走的就是褒斜栈道。 为了预防项羽变卦追杀过来,也为了表示自己不会后悔而反扑回去找项羽的晦气,刘邦过了褒斜栈道,就把它 烧毁了。 过了些年,刘邦要人装着修复褒斜栈道。 项羽想凭你老刘要修复这 235 公里的栈道,要猴年马月啊? 一笑置之,没当回事。 没料到 老刘的大将军韩信带兵潜行陈仓古道,突然出现在今宝鸡附近的陈仓了。楚军招架不及,被打得落花流水。最后,楚霸王项羽在乌江畔叹道: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明修栈道,陈仓暗渡。典故在此


 

明清的川陕道路,其北道基本上只走嘉陵道和信褒斜道,南道虽仍以剑门道为驿道正道,但商旅却往往从广元北东南行至阆中,从那里沿古大竹道南下三台、中江至成都。明人黄汴《天下水陆路程》记“北京至陕西四川路”说:    

“陈仓驿(宝鸡县。六十里至)东河桥驿(属宝鸡县。六十里)草凉楼驿(属凤翔县。六十里)凤县梁山驿。(六十里)三岔驿。(七十里)松林驿(并属凤县。六十里)安山驿。(六十里)马道驿。(五十二里)鸡头关。(八里)褒城县开山驿。(东五十里至汉中府。南五十里)黄沙驿,(至此路始平。四十里)沔县顺政驿。(六十里)青阳驿。(四十里五丁峡)金牛驿。(六十里)柏林驿。(十里)宁羌州。(五十里)黄坝驿。(并属沔县。六十里过七盘关界)。神宣驿(七十里)朝天驿。(西北去剑州,即朝天岭,属保宁府广元县。六十里)沙河驿。(六十里)龙潭驿。(六十五里)柏林驿。(四十里)施店驿。(五十里)槐树驿。(七十五里)保宁府(阆中县)锦屏驿。(六十里)柳边驿(南部县。六十里(富村驿)。(六十里)云溪驿。(六十里)秋林驿。(六十里)潼川州皇华驿。(六十里)建宁驿。(五十里)中江县五城驿。(六十里)古店驿。(六十里)汉州广汉驿。(六十里)新都县新都驿。(四十五里至)四川布政司成都府(成都县、华阳县)锦官驿。”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嘉陵道遗址

川陕古道开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保存状况最好、遗产价值最重要的当推川陕北道中的嘉陵道和古褒斜道,川陕南道中的金牛道和阆汉道,此外,连接嘉陵道与古褒斜道的新褒斜道和连接金牛道与阆汉道的剑阆道也很重要。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金牛道又叫“石牛道”,得名源自“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因说石牛能粪金,故称为金牛。石牛粪金的故事,发生在周显王扁和周慎靓王定这段时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将金牛赠送给蜀王,西蜀五丁引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


 

米仓古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 距今约3500年。米仓古道最东面的一线又叫做汉中古道。所谓汉中古道,即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达州),下重庆。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通天观古道位于石塘通天观,蜿蜒崇山峻岭间约6公里,北接万源白沙乡,南接万源市固军乡。路面为青石板,保存较好。通天观峰顶一突出巨石上有一“魁”字石刻。石刻凿于距地面5米的青砂石崖壁上。坐东向西。字凿于高1.8米,宽1.6米,深7厘米的平顶龛内。楷书阳刻“魁”字,字高1.8米,宽1.4米

米仓古道南段,陕西段为巴岭山邓家垭之北,经古梁州到汉中段为北段;翻越巴岭山邓家垭进入巴江谷地,经玉泉、牟阳城、上两、南江县城、穿皇柏林进入巴州为米仓古道南段。此道经巴岭山之邓家垭进入四川,全长500余华里。米仓道北端,险居岩侧,陡临深渊。此路呈“Y”字形,由城固、南郑、沔县南去,均有路通往北口。唐宋年间,由梁州越大巴山去巴蜀主要有西、中、东3条路径会于米仓道。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川陕盐茶古道 ---北屏 六缸洞景色
据(《辞海·历史地理》分册)载:“米仓古道自陕西汉中县南、循汉水支流濂水谷道和嘉陵江支流巴江谷道到达四川巴中地区”。米仓古道,是穿越米仓山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道路,以翻越米仓山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辞海》1979年版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据考证,米仓古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 距今约3500年,由殷代诸侯国“方”(又称“巴方”)的巴人在夏末商初时开通,由古巴国的今巴中出发,越米仓山北达陕西古梁州(后延伸到汉中)的“米仓古道”,是石牛道未开通之前唯一的一条川陕通道,名曰“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 通达川陕500年的平武深山古栈道
米仓古道地灵人杰,历代文人雅士英雄豪杰辈出,历时留下了他们英雄故事和众多的名诗佳作。如三国名将张飞、严颜,唐章怀太子李贤,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韦应物、皇甫冉、李商隐,唐巴州刺史严武、史俊、羊士锷、吏部尚书张祎、唐状元张曙、宋代张垓,章崇简、陆游,民族英雄宗泽、岳飞,巴州籍北宋天文学家张思训,清代抗英名将、民族英雄张必禄,辛亥革命先驱董修武,中共早期领导人刘伯坚,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晏阳初等。
川陕古道“巴岭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道剑门古蜀道,以剑阁古城为中心,向北至朝天区朝天镇朝天峡(又名明月峡),南至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全程二百余公里。始于西周,使用至清末,延至民国二十五年(1935年),民间尚使用至今。蜀道,它是古代陕西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陆上交通要道。古称陕西为秦,四川为蜀,历史文献将此道称为“秦蜀古道”,图为古道旁的参天古树

 

川陕古道中穿越秦巴山地的路段,由于地处山区,道路的路线选址、曲率、坡度都与现代公路有较大的差别,现代川陕公路修建和区间公路修建时,只部分利用了古道路段作为公路的路基,从而使得不少未被公路占压路段的古道得以保存下来。这些古道的桥梁、涵洞、拦墙、路面和路旁树木都保存了下来,是中国重要的线性遗产。在陕西宝鸡市到四川德阳市的山区和丘陵,都保存有较长路段的川陕古道遗迹,其中尤其以川陕古道开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保存状况最好、遗产价值最重要的当推川陕北道中的嘉陵道和古褒斜道,川陕南道中的金牛道和阆汉道,此外,连接嘉陵道与古褒斜道的新褒斜道和连接金牛道与阆汉道的剑阆道也很重要,应当纳入川陕古道的整体保护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