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函谷关

(2014-06-13 10:05:07)
标签:

文化遗迹老子函谷关

分类: 史海钩沉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两京古道”(洛阳、长安),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都是重要关口。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依照《后汉书·郡国志》所载:〖谷城〗瀍水出,有函谷关。谷城隶属河南尹辖治,遗址应在今洛阳市西北磁涧镇柴湾村附近,而东汉时的函谷关应在今新安东3.5公里处。),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241年,楚、赵、韩、卫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函谷关古道遗址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家学派开山巨著《道德经》的灵谷圣地,道家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是千百年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紫气东来、鸡鸣函关等历史故事与传说的发轫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经》)、名关(函谷关)留芳青史,声播海内外。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关门(西侧)正上方的关碑,系康有为手书
老子(约前575~?),字伯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奠基人,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关门通道(西侧)两旁的石碑
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函谷关门
研究老子思想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600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330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
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才子在此小住。才子欣然从命,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肯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南望关门城墙上的守兵楼
战国时,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守兵楼的东口
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指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内。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裸露的城墙遗址,土坯砖依稀可见
不过,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虽然巴、汉两地也属于关中关内(函谷关以西),但当时为未开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与秦朝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不过刘邦仍然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了项羽。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守兵楼内顶上方,独特的建筑结构

西汉建立后,在函谷关边设县,称弘农,治弘农郡东汉末年群雄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强行将汉献帝从洛阳迁到长安时,就以函谷关坚固易于防守为理由。三国时代,曹魏曾在附近建关楼,常被称为新关,与秦函谷遥相呼应。此后两千年间,地势险要的函谷关常常成为军事争夺的对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乱,甚至抗日战争等。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关东门城墙尚存遗迹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看关城门(东面)今貌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关东门城墙嵌入的石碑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关址东面通道上的涧河桥(人民桥)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衰败零落的桥面,勾起人们的幽幽思古之情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沿桥路面看东北方向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涧河桥)人民桥建桥纪念碑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老子《道德经》著述地 <wbr> <wbr>函谷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