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8-10 古代书院(T)邮票赏析

(2014-05-28 13:14:14)
标签:

碑石

全国重点

教学经验

孔孟

仍有

文化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学术的繁荣都发生过重要作用。 


1998-10 <wbr>古代书院(T)邮票赏析

    中国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和教学经验,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珍贵遗产,其影响已遍布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至今在这些国家仍有不少书院,而且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套《古代书院》特种邮票,取材于北宋四大书院。设计者采用高清晰度扫描制版工艺,层次细腻清楚,体现出一种书院特有的宁静安祥、古朴典雅的书卷气息。    

     1998-10 <wbr>古代书院(T)邮票赏析

    第1图【应天书院】

    原址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因商丘古称睢阳,所以又称“睢阳书院”。始建于五代后晋时期,创办者是乐为教育的杨悫。后杨悫的弟子戚同文继承师业,成为一代经师,至北宋初年,他培养的学生中科举者多达五、六十人。戚同文去世后,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商丘富户曹诚出资就其地筑学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生徒,盛况空前。这所书院因迅速发展,人才辈出,很快得到朝廷的嘉奖,赐匾额“应天府书院”,从此取得了官学地位。公元1017年,23岁的范仲淹慕名前来求学,苦学5年,考中进士,并成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不久,朝廷将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宋时,称商丘为南京),成为国家的最高学府之一。公元1027年,知府晏殊聘范仲淹主管学府,他以育天下英才为己任,培养了大批人才,使应天书院达到了鼎盛时期。他在《南京书院题名记》中记述了书院的沿革和办学经验。在北宋四大书院中,唯有应天书院建于平原闹市,因而不断遭受兵灾战乱之祸,历尽黄河水息灾害,虽几经修整,终难保全,现仅存有月牙池、大成殿、明伦堂等建筑。邮票画面为其全景构图(系采用复原规划图进行设计),表现了应天书院的古朴沧桑。     

    1998-10 <wbr>古代书院(T)邮票赏析

    第2图【嵩阳书院】 

    原址在河南登封太室山(嵩山东峰)。原名嵩阳寺,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始建。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改为太乙书院,宋初又名太室书院,仁宗景稿二年(1035年)始更名为嵩阳书院。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及范仲淹、司马光等都曾在此讲学,据说《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在这里及附近的崇福宫写成的。书院门前有唐天宝三年“圣德感应颂碑”,高8米,宽2米,书法道劲,雕刻亦见功力。院内有汉武帝游嵩岳时所封的“三将军柏”,现尚存2株。至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书院重建,后又增建了书院别墅、藏书楼、讲堂、道统祠等,规模日渐宏大。耿介、汤斌等儒学大师又先后在此讲学,均以阐发程朱理学,继承孔孟道统为己任,以立志、存养、穷理、力行、虚心、有恒为教育原则,培养了不少文人学士。邮票画面为可窥其局部的敞开的大门,表现了嵩阳书院的隐秘幽深。     1998-10 <wbr>古代书院(T)邮票赏析

   

    第3图【岳麓书院】 

    原址在湖南长沙岳麓山。最初由唐末五代僧人智睿在此办学。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办书院。至宋咸平二年(999年)太守李允进行扩建,增设书楼、礼殿,并请得国子监赐书,使之规制完备。宋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召见院长周式,赐“岳麓书院”匾额及内府书籍,由此名闻天下。南宋时由著名理学家张拭主教,“造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办学宗旨,成为湖湘学派的主要基地。其间,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来此,与张拭会讲《中庸》之义,手书“忠、孝、廉、节”,刻在前厅左右两壁,开启了闽学和湖湘学派的交流,时有“潇湘洙泗”之说。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度兴学岳麓,朱、张之学成为岳麓学统。宋代及明末,书院曾两度毁于战火。清恢复办学,雍正十一年列为省城书院,藏书达万卷以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巡抚赵尔巽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5年改为湖南大学,1984年该校设立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1988年1月,岳麓书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以来,书院历经兵火,屡废屡修,现尚存附属建筑文昌阁、御书楼、六君子堂、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经堂、赫曦台、自卑亭等。邮票画面为其翠竹掩映下的大门,表现了岳麓书院的秀美幽静。  

       1998-10 <wbr>古代书院(T)邮票赏析

    第4图【白鹿书院】 

    原址在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东南。唐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在此隐居读书,渤养白鹿以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于其地建台榭,号为白鹿洞。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洞读书,颜真卿之孙颜翠曾率弟子30余人授经洞中。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称庐山国学。宋时改名白鹿洞书院,设官师,学生常达数十百人。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守时,派人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事宜。他为书院置田建屋,充实图书,确定方向,订立制度,延请名师,并亲自教导生徒,质疑问难。他教学以学生自己读书、自己理解为主,并以讲会、文会、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他以勿事科举勉励学生,希望他们专心求学,莫问世事,莫羡荣华。他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条规》,不仅成为后世书院和各种地方学校所共同遵循的制度,而且影响了整个封建教育的发展。南宋教育家陆九渊也曾在这里讲过学,留有《白鹿洞书堂讲义》。史学家、教育家吕祖谦撰写的《白鹿洞书院记》,记述了书院的始末。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亦曾讲学于此,留有文字。清咸丰初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建。清末改为江西林业学堂。民国初年,康有为曾为书院题额。新中国成立后逐步修整,建立了自鹿洞书院文管所。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内现有圣殿、御书阁、彝化堂等;院外有独对亭、枕流桥、华盖松、钓台等;后山洞中有石鹿。还有存碑百余块,其一为“紫阳手植丹桂”碑石(紫阳即朱熹)。此外,书院学规为朱熹手刻;《白鹿洞歌》为紫霞道人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作等。邮票画面为其雄伟厚重的大门,表现了白鹿书院的辉煌兴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