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是南京明代内城十三座内城城门之一,位于南京老城城墙东南,城门外在明代修筑有护城河,有正阳门桥架设于护城河上。正阳门于中华民国时期三十年代更名为光华门,并由单门洞改建为三门洞城门,可以满足现代化交通的需要,1937年12月侵华日军进攻南京时遭遇日军炸塌;解放后城门破败不堪,光华门被南京市人民政府于1958年拆除,如今光华门只剩下城门遗址和城门命名的地名;正阳门(光华门)位于南京市御道街最南端,南边通过光华门桥跨过护城河连接南京市光华路。
民国老照片----南京正阳门全景
正阳门是南京城的正门,但这座城门并不在南京城的正南方,而是偏于东南。明初,朱元璋在原南唐金陵城的东侧新建了宫城和皇城,在宫城和皇城之外又建了一道城墙。这道城墙的南面墙与原金陵城东侧城墙的中部在通济门附近相接,这面城墙的正中就是正阳门,因此正阳门是南京南面城墙3座城门(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中最靠东的一座,它在通济门以东1450米、朝阳门(南京城东门)西南2590米,与皇城和宫城的正门形成一条纵贯城东的南北中轴线,正阳门就在这条中轴线南端的起点上。正阳门是京城的正门,城楼高大,设有1道外瓮城和2道内瓮城,是中国城池中少见的“复合型瓮城”。正阳门在清末民初和抗日战争的战乱中多次受到攻击,受损严重,以至于此后一段时期内该门被误以为只有一道内瓮城。
1889年的正阳门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以徐绍桢为总司令的江浙联军从这里攻打南京,1911年12月02日光复南京,同年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云集南京,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并确定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都南京。1912年01月0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就任临时大总统,由此,推翻了满清政府,同时也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31年,国民政府为纪念江浙联军光复南京,遂将正阳门改名为光华门。
1937年,南京沦陷时的正阳门
1955年至1962年间,光华门周边的居民和工人为建造房屋,拆走了大量的城砖,致使这个城门和两侧的城墙被毁。光华门仅作为地名保留下来,指原光华门内御道街、大光路、光华东街十字路口,以及光华门外光华路(石门坎)、大明路附近一带。2006年10月20日,光华门西侧的一处工地出土数座不同时代的古墓和一段明城墙的墙基,这段明城墙遗址将原址保护。从正阳门至中山门的护城河非常宽阔,现在称为月牙湖。正阳门外跨护城河的桥梁名为夔脚桥。
正阳门古城墙
正阳门这种“复合型瓮城”为古代建城史独创,这在中国城墙建造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非常罕见,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
为什么要在正阳门城门外加设外瓮城?这是朱元璋深谋远虑所在,“说明他重视这座城门,可以起到城内城外双重防御作用。”历史上建造南京城墙的史料有不少,但唯独没有有关瓮城建造的详细记录。究其原因,是因为,朱元璋对建造城墙大书特书,广而告之,可是涉及到瓮城这样的军事秘密则严加保密。证明他粗中有细,聪明过人。可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附近建房取砖,仅存的主城门被毁。我们只能从推测复原图欣赏这座瓮城的壮观景象了。

南京沦陷时的正阳门
1937年12月9日拂晓,日军第9师团胁坂部队趁5师87师换防,抢占光华门外的大校场和通光营房,随后连续数日,日军飞机、野山炮和坦克不停地猛烈轰击光华门。城楼被炸飞,80米段的城垛被炸平。10日下午5时,日工兵第9大队在对光华门东南角残墙实施爆破,日军百余人从被击穿倒塌的城门沙袋掩体工事中冲入光华门,胁坂36联队伊藤善光少佐将太阳旗插在南京城头。
光华门被攻陷时的情景
光华门成为最先被日军突破的地点。消息传回日本,日本立刻举国若狂。担任光华门防务的中国守军,以大量集束手榴弹、机枪和步枪与日军展开激战,在短短数小时内整连整营编制的中国官兵大批伤亡,终于夺回城门、堵住城墙缺口。中国军人又将汽油桶抛下,纵火焚烧据守在城门洞里的日军。12日,光华门再度被日军突破,被守军谢承瑞团长亲率战士用十余挺机枪的火力,将第二次入城的日军悉数歼灭,并用沙袋重新堵塞缺口。当夜,中国守城部队撤退,胁坂第36联队占领了残破的光华门。
南京光华门小公园
光华门是日军攻打南京时战斗最激烈、伤亡最大的一座城门。日本方面对南京光华门争夺战印象颇深,日军占领南京以后,日军在光华门外城墙下树立墓标,凭吊战死者,还在光华门一侧书写“和平”两个大字。还组织有关材料编成军事教材广为宣传。光华门是朝香宫鸠彦王等日本军政要员到南京参观、巡视、凭吊的必选之地。光华门作为“战绩”保存,原状保护,没有进行修复。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南京市工务局修补了被日军炸毁的城墙豁口。
光华门护城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