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建筑 南京国立美术馆

标签:
老建筑委员会艺术水平日本侵略者三等奖 |
分类: 岁月留痕 |
南京国立美术馆,1936年建成,原名为江苏省美术馆。
民国建立伊始,诸多文化名流如鲁迅、蔡元培等就开始倡议设立国家美术馆。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早期美术教育家、著名画家也为之四处奔走,呼吁呐喊。在强大的社会舆论推动下,1935年3月,国民政府终于正式通过筹建国立美术陈列馆的议案,并推定包括于右任、孔祥熙、陈立夫、居正、孙科、褚民谊等政要在内的19人,组成阵容雄厚的筹备委员会。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建筑设计,是从全国应征的14份设计方案中经过评选,并综合了其中一、二、三等奖设计方案的优点而产生的。它吸收国外某些现代建筑的手法,整体上仍然体现出民族个性,显得庄重、朴素、大方。美术馆主楼与西侧的“国民大会堂”一并设计,一同施工,这一相辅相成的建筑组群,代表着民国时期建筑的艺术水平。
南京国立美术馆设计者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师 奚福泉
国立美术陈列馆从1935年11月奠基破土,至次年8月竣工落成。但此后直至新中国成立的十多年间,这里只举办过一次美术展览——1937年4月开幕的“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同年12月13日,由于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便停止了一切美术活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极度衰敝,更无心关注文化建设,因此这座高雅的艺术殿堂一直备受冷落,一度甚至被挪作他用。
遭日军轰炸的国立美术馆
国立美术陈列馆的建筑设计,是从全国应征的14份设计方案中经过评选,并综合了其中一、二、三等奖设计方案的优点而产生的。并最终由曾经留学德国的著名建筑师奚福泉设计,陆根记营造厂承建,另一位建筑师李宗侃负责监造。它吸收国外某些现代建筑的手法,整体上仍然体现出民族个性,显得庄重、朴素、大方。美术馆主楼与西侧的“国民大会堂”一并设计,一同施工,这一相辅相成的建筑组群,代表着民国时期建筑的艺术水平。1935年11月29日,美术馆举行奠基典礼,居正、吴稚晖、褚民谊等政界要人与文化艺术界的百余人出席。国立美术陈列馆从1935年11月奠基破土,至次年8月竣工落成。1937年4月在这里举办过“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同年12月13日,由于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该馆便中止了一切美术活动。1946年后,先后为汪伪立法院,国民参政院秘书处使用。
国立美术馆是一座西式钢筋混凝上结构的建筑,坐北朝南,造型美观,它的中间部分高四层,两边高三层,呈现凸字形。主楼的大门是三扇双开对称形的木制弹簧门,大门口的内侧各有一间方形平顶的警卫室,在大门和主楼之间还有一片开阔的空地。主楼内部的陈设十分考究,墙壁上刻着壁画,展览大厅内宽敞明亮,造型线条流畅.是民族艺术与近代意识的结合之作。20世纪90年代扩建作折线对称排开,而于玻璃窗见竖向、横向的铺排变化。主体四层,三门并立,雨棚前伸遮护踏道,窗口、雨棚、檐口饰混凝土仿石构的中式传统图案,占地面积4165平方米,建筑面积1326平方米。如果说原国民会堂庄重大气,则原美术馆更见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