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坛八庙之方泽坛

标签:
北京之神屈一指中央原因文化 |
分类: 岁月留痕 |
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当时是按照南京钟山之北的“方丘坛”规制建造的。其形方,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坛面墁黄色大琉璃砖,象征“天青地黄”。
方泽坛简介牌
斋宫正殿
沿着方泽坛祭坛的路线走一遍时,便会发现未留下姓名的古代建筑师高超的艺术。为了形成净化的环境,建筑精炼到最低的限度。除了方形的院子、围墙、平台、门,几乎是一无所有。凭借门、墙、地面、台阶这些最基本的建筑元素组合,实现了建筑师一系列建筑艺术构思,使只有2.5米高的平台,却有“小中见大”、“低中见高”的艺术效果,不仅很好地完成了祭礼地祗的功能要求,还烘托出宗教建筑应有的气氛和作用———感染人、启发人,使人感到静谧和超脱,使人产生虔诚和景仰,使人在不到一层楼的高度上,竟然能得到国外几十米高教堂内才有的感受。
钟楼
方泽坛的建筑艺术中,最突出的是“正方形”几何母题的运用。突出正方形的手法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天坛以象征天的圆形为母题不断重复,方泽坛的方形则象征地神,它一再重复这个信息。
方泽坛平面取正方形,坛两层,每层8级台阶,上层高1.28米,边长20.35米;下层高1.25米,边长35米。坛面上象征六八阴数的墁石,下层四个石座是祭祀时安放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四渎神位用的。坛四周为方泽,祭祀时由暗沟引水,据记载,周朝时已有了“祭地于泽中方丘”的制度,方泽就是形象化的“泽中之丘”。定名“方泽”是为了点明乞求地神恩泽的主题。
方泽坛建筑的墙圈、拜台等在平面上形成一系列大小不同的方形,仍是方形母题的重复。它们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创造了构图上平稳、协调、安定的建筑形象。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坛四面的门实际上并非数字上精确的正方形,考虑到人的视错觉因素,建造者故意使门的高度比宽度大一些,成为“视觉正方形”。为,中央的石棂星门高2.9米,宽为2.5米;两侧的石棂星门高2.6米、宽2.2米,门的高度比宽度多40厘米。连两座石门之间夹着的那段墙也呈正方形。
方泽坛建筑艺术的另一突出成就是空间节奏与透视感处理上的成功。全坛方形平面向心式的构图,使位于中心的方形拜台显得异常雄伟。实际拜台下层35米见方,二层才20米见方,体量并不大。大大加强建筑气魄的原因在于巧妙的空间节奏处理。两层坛墙高度不同,外层比内层高近一倍(外墙封顶下1.7米,内墙只有90厘米);外门比内门高(外2.9米,内2.5米);两层平台的高度接近,分别为1.25米和1.28米,但台阶的宽度不同,一层宽3.8米,二层宽3.2米。这种加大近景或缩小远景尺寸的方法,大大加强了透视深远的效果,并造成人心理上的节奏:人沿着神道越向前走建筑物越矮小,人越显得高大,相对地夸大了人的尺度。当登上拜台时确乎有上九天抚白云俯瞰尘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