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九大古碑——为母报恩大报恩寺碑

标签:
古碑朱瞻基金陵文才寺院文化 |
分类: 岁月留痕 |
大报恩寺碑(北)位于雨花路北山门6号民宅院内。原有南北相向而立的两块碑,建有碑亭,相距约100米,南面一块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御制大报恩寺左碑(南),明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碑文,约计444字。碑身、碑额已毁,现今仅剩一碑座(龟趺),位于正学路44一10号与44--11号两民宅间;北面一块御制大报恩寺右碑(北),是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十五日立,朱棣长孙明宣宗朱瞻基撰写碑文,约计429字。



奥地利建筑师约翰·柏纳·费歇尔·冯·埃尔拉赫于1721年出版《Plan of Civil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的中所画的大报恩寺
明成祖朱棣生母究竟是谁?是明初的宫廷疑案,朱棣反复强调自己是嫡子,是太祖皇帝与马皇后亲生,其目的为证明他夺取建文帝的皇位是合理合法的。明代官书也都据此定论,记载说朱棣为马皇后的第四子。但是,据史学家们考证,马皇后没有生过儿子,这个推断主要是从大明朝建立前出生的5个皇子的年龄作出的。这几年,朱元璋长期在外作战,身边只有淑妃李氏,马氏则率同将领们家属居守后方。史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硕妃是朱棣的生母,最有力的证据是南京《太常寺志》对朱元璋的中孝陵神位的记载:“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b妃,生成祖文皇帝。”
徐达的中山王府,原先是朱元璋的吴王府,是朱棣度过童年的地方。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陪徐皇后来到中山王府娘家,看望弟妹,朱棣此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感情,回忆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春他来的那一回,曾在这里的荷花塘边柳树下追忆儿时的情景,想念自己的生母。他曾对着湖中生母的身影说过,将来一定要报答她的生育之恩。如何报答,他也想好了,就是在京城里建一座寺院,名之曰“报恩寺”。
朱棣为报答生母的生育之恩,于永乐十年(1412年)下令工部建大报恩寺和琉璃塔,至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初一日竣工,历时十九年。现今寺塔皆毁。大报恩寺碑因建大报恩寺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