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山瑞松图》传为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所作的水墨山水画,描绘云雾掩映、烟岚缥缈的江南春山景色。
《春山瑞松图》不能确证为米芾所作,有可能为宋人仿作。画面左下角有“米芾”二字款,为后人所加。图中描绘云雾掩映的山林景色,图中白云满谷,远山耸立云端,近处古松数株隐显于雾气中。松下有亭,空无一人。山峦青绿晕染,再加“米点”
(亦称“落茄被”),松树笔法细致、严密。用淡墨、淡色表现雾中树木、十分成功,作品描写的中心不是山峰林木,而是山中浮动的云雾。通过云雾表现春山的湿润、静谧和松树的矫健挺拔。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居士、海岳外史等,40岁后改名芾。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宋徽宗时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其性洁成癖,好奇石,行止狂放,人又称“米颠”。其画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烂漫,不求工细,多以水墨横点,人称“米点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烟变灭之景,人称“米家山水”,在中国山水画中别具一格。此图描绘的是云烟涌动的山林景色。画中山石树木的造型秀雅温和,松树姿态婉然,山石以“米点皴法”,青翠柔丽,使景物开阔、平静而凄迷,显示出春日润湿而有生趣的意境。]
米芾好游历山川名胜。早年,米芾曾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今属广东英德县)尉,后游宦南方,“所至喜览山川”。据《闽书》和清《闽中书画录》记载,米芾曾“流寓”入闽并有题石岩刻二处。其中,米芾题刻“全闽第一江山”,至今遗存在福州南台闽江边的大庙山。
两宋时期,闽北文化兴盛,建安书府全国为最。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乾隆皇帝曾于四十年正月丙寅翻阅米芾墨迹,见纸幅上有“勤有”二字,不得其解。便诏谕军机大臣,要他们给个回答。经艰苦查询,终于知晓“勤有”为闽北建安老字号刻书坊“勤有堂”,其先祖姓余。这一史迹是否说明,米芾当年进入闽北,从武夷山南下建阳,顺带着编印了一本书法集子?武夷山脉连绵坐卧于闽赣与闽浙交界,光泽的杉关、崇安的分水关和浦城的枫岭关,为闽域出入中原的重要关隘。北宋建都河南汴京,有一主要驿站路线经由浙江连接福建最北端的浦城县,这就要翻越枫岭关。而分水关路,为闽赣孔道,“车马之声,昼夜不息”。很显然,北宋年间,米芾出入闽中当游经武夷山。
另据典籍记载,米芾婿吴激(1090—1142),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闽北建瓯)人。吴激为金文学家,诗词“风格清婉”,其“字画俊逸”,皆名扬于当世。激父栻(生卒年不详),字顾道,瓯宁(今闽北建瓯)人。拭一生为北宋官宦,官至龙图阁大学士。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载有其多首数次游历武夷山水后所作的诗。
据考证,吴栻与米芾曾同时共事河南淮阳〔淮阳并非单指江苏淮阳(今江苏邳县),河南宛丘亦旧称淮阳,历史悠久〕。
米芾画作传世甚少,其作画多为“寄兴游心”,并不题点具体地名山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