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的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古观象台台体高约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
1875年的古观象台
从明正统初年到1929年,古观象台从事天文观测近500年。北京古观象台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国家的政府首脑和科学界人士都曾慕名前来参观。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意大利籍英国记者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作为战地摄影记者随英、法联军来到中国,拍摄的古观象台

古观象台最早的照片
在明代,观星台上使用着明制浑仪、简仪、天体仪等大型仪器。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南怀仁奉康熙帝之命,在前人的基础上设计了六件新天文仪,至康熙十二年制成,计有: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

新仪制成后,就将明代仪器全部移放台下,将新制六件仪器安于台上,进行观测。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纪理安设计的地平经纬仪造成后安于台上,这架仪器是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的合成,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纪理安在监制这架仪器时,竟将台下遗存的元明古仪充作废铜使用,幸后来有人发现并奏明朝廷下令禁止,才保留了明制浑仪、简仪、天体仪三件(可惜,辛亥革命后,天体仪已不知去向)。这可以说是北京古观象台上古代仪器的一大厄运。

观象台是一座砖砌的高台建筑。台上陈列着大型铜铸的天文仪器,台下有紫薇殿、漏壶房、晷教堂等附属建筑群。明、清两代天文观测,都以此为中心。明代在台上陈设有浑天仪、简仪和浑象仪,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初,因采用西法另铸新仪,便将台上明代仪器移往台下。抗日战争前夕,明代的天文仪器被移往南京紫荆山天文台。清康熙八年至十二年(166——1673),采用西方天文科学成果,制造了天体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和化限仪等6件仪器,安装在观象台上。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台上又安装了一件大型天文仪器——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开始设计和制造玑衡抚辰仪,十年后制成,也安装在观象台上。它是用西法改进的一种浑天仪,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清代共有八大仪器,均陈设在观象台上。


北京古观象台,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台古迹之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光辉成就的见证。由于观测历史久远,仪器设备齐全,建筑完整,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又因清初采用西法制造和使用天文仪器,此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


古观象台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在这里,我们的祖先对于天文学的伟大贡献得以记载,我们勤劳勇敢的人民的智慧和劳动得以反映。而台上这些遗存下来的天文仪器蕴含着多少知识和奥秘,凝聚着多少辛酸和苦涩,只有亲身去体会。


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亲临观象台,遍观了天文仪器后称,结构以浑仪制近古,刻划制度宜从今。于是,当时钦天监的有关人员集思设计制造了“玑衡抚辰仪”,制造工期达十年之久。这架仪器的结构,基本上与中国汉唐以来我国历代制造的浑仪相类似,不同的是取消了浑仪中的地平环和黄道环,时度刻划同于台上其它七件仪器,用圆周360。和九十六刻制取代中国古代的365.25。和百刻制。“玑衡抚辰仪”是清代制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它重五吨有余,高大雄伟,雕刻细腻,除了作为观象台上的一架观天仪器之外,也是一座精美的工艺品。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将北京古观象台洗劫一空。德法看到这些明清大型精致古仪,竟私下达成瓜分我古文物的“协议”,法国侵略军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和明制简仪搬到了驻华使馆,后迫于舆论又于1902年归还中国。德国侵略军则将明制浑仪和清制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抢走,运回德国,陈列在柏林波茨坦离宫,至1921年才根据《凡尔赛和约》归还中国。十件古仪全部归还后,又将清代八大铜仪按原来布局安于台上,明制浑仪则安于紫微
宫左侧,简仪安于右侧。



明清十大仪器被抢走之后,当时的天文工作者为了不问断观测,曾经制造了小地平经纬仪和折半天体议(即半径为清制天体仪的一半)各一架,安于观象台上使用。为记载这段史实,光绪三十一年(1905)曾刻石碑一座,现在立于台下紫微宫左侧的耳房前面,以供参观。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保护文物,遂于1933年将明制浑仪、简仪、漏壶、圭表和清制小地平经纬仪、折半天体仪等七件运到南京,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上。至此,北京古观象台就只存有清制八大铜仪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