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故居

标签:
名头瓷器银子丑恶嘴脸大街 |
分类: 岁月留痕 |
http://shop103113973.taobao.com/?spm=0.0.0.0.k20hWY
北京的司礼监胡同、钟鼓司胡同、瓷器库胡同、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惜薪胡同、蜡库胡同、恭俭胡同(宫监转音)等是历代太监所住王地。而在众多的太监中,总管太监李莲英占据了从内城到外城,涵盖了大半个京城的许多处宅院。李莲英在京中诸银号存白银三百万两(他的月俸不过是六十两)。袁世凯为了升官,曾一次性赠李莲英银两二十万;不少外放的官吏、束师的王候无不通过买通李莲英而得以晋升。李莲英的商号,土地遍及北京和他的家乡河北河阿府(此地到宫中当差、当太监的人甚多)。
关于李莲英故居的位置争议很多,其中最确定的地点是海淀镇的彩和坊,这所当时颇有名气的住宅如今正在拆建,而其他的李氏故居已是踪迹难寻。
李莲英故居是北京多进四合院的典型代表,现在是崇文区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属于晚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院落错落有致。相传这处宅邸最早是大太监李莲英的私邸之一,但民国时期成为民居,后成为中华戏曲学校旧址,大家熟知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焦菊隐都在这里工作生活过。
李莲英是直隶河间府大城县李家庄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卒于宣统三年二月初四。父名李玉,李玉因自幼家贫过继给族叔为子,族叔把妻子娘家侄女曹氏许配给李玉为妻,李莲英为李玉的第二个儿子,因其长子有点弱智,遂对李莲英格外宠爱。李莲英出生不久,族叔因病去世,为争夺财产李门近族子侄纷纷上门理论,并扬言要赶李玉出门。多亏婶母据理力争方才平息了这场夺财风波。事后李玉便和妻子曹氏商量,把长子和婶母留在原籍大城县李家庄,他和妻子带着李莲英来到了北京投奔大舅哥。因大舅哥在前门外一家皮货行做事,精通皮货行情,他偷偷地变卖了老家的土地,在前门外开了一家皮货店,李莲英绰号“皮硝李”便由此得名。
李玉在经营皮货行时不但没赚着钱,反而赔了老本,在京无以为生,更甭想发财致富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想到给李莲英净身当太监这一绝招。不想此招甚灵,正因为李莲英太监做得成功,致使李家成了富甲一方的富翁。大城县李家庄的永德堂李记从此名冠燕赵,声扬千里。
李家除了在京城里广开商号钱庄外,还大量置买房产,仅在海淀镇就有他个人的三处住所。一处在原海淀镇北军机处胡同最北边,四合院布局,三进院落,坐北朝南,此处在解放初期已划入北京大学校园内,目前只剩下几棵古槐在讲述着当年的盛景。第二处住宅在海淀西大街的碓房居8号,此处住宅分南北两部分,北为生活区,南为花园与菜园,这一处建筑上世纪八十年代尚有踪迹可寻,后因苏州街改造被拆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李莲英住宅当属彩和坊24号宅院,因彩和坊在碓房居的东南,故称东院。宅院分为东西二路,西路为住宅,东路为花园,院内假山、翠竹、亭榭一应俱全,俨然一个二品大员的宅第。此宅一直被海淀卫生局使用,故保存完好,成了李莲英宅院仅存的一个。
李莲英在海淀还有一个住宅在颐和园内的永寿斋。永寿斋在慈禧太后寝宫乐寿堂的后面偏东一侧,是一所坐东朝西的建筑,东房五间,北房五间,南房五间,它以东为上,这也是阉人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永寿斋院内有琉璃井一口,古槐一株,院门外有紫玉兰一棵,这是李莲英太监生活的真实写照。李莲英的永寿斋虽然以东屋为上,但为了冬暖夏凉,他长期住在北房内,正房只做了客房。在李莲英的起居室内有一把太师椅,花梨木架,大理石贴面,贴面上有一幅画,是一只向天狂吠的犬。这是李莲英做人的格言,要想做人先要学会做狗,从这句话充分显示出了李莲英这个封建奴才的丑恶嘴脸。
李莲英虽然做了几十年清宫太监的总管,月俸不过48两白银,后承恩加到每月60两白银。光靠这一点俸银甭说买房置产,就是他李家的口粮也不够。这些钱哪儿来的?靠他的权势巧取豪夺贪污受贿而来。有几件小事可见一斑,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略有披露。有一年初冬的早晨,恭亲王奕訢去内宫慈禧处议事,当走到李莲英住所附近,突然被一个小太监泼了一身洗脸水。就在奕訢刚要发作时,李莲英笑嘻嘻地出现了,把小太监臭骂了几句后拿出了自己新置的皮袍给恭亲王换上了。恭亲王心知肚明,这是敲竹杠,当晚便派管家送来一万两银票,并传话说谢谢李公公的皮袍子。第二件事是光绪大婚的当天早晨,坤宁宫新房玻璃突然裂了一个大口子,慈禧一行人亲自察看后也无计可施,只好发下重赏令,有人能换玻璃者赏银万两。李莲英笑着揽下了这个差事,他只让小太监把玻璃上的一根马尾轻轻拿下来,裂缝就没了。这又是李莲英设下的一个圈套,竟然捞到了万把两银子。李莲英在清宫既可以骗恭亲王的银子,又敢骗慈禧老佛爷的银子,那满朝文武还在话下吗?因此说他富可敌国一点都不过分。
李莲英在1908年慈禧去世后,又在清宫为老佛爷守了百日孝,就悄悄地离开了清宫,回到了海淀彩和坊24号的住所。在海淀又活了三年,于1911年农历二月初四,因患急性痢疾病逝于住所,死后葬在了海淀恩济庄的太监墓地。
寻找李莲英的住宅似乎很容易———作为一代“名臣”,李莲英的名头可是响当当的,他留有大量财产,仅在宫中存放的银两就达300万两,其他诸如住宅、银号、商号,不仅遍布北京,而且遍布其家乡河间。有些地方,即使李莲英少有居住甚至从未踏足,也被冠以李莲英宅的称号,颇似今天“产权”的说法。
正因为如此,给寻访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各种说法中的李莲英宅第几乎涵盖了大半个北京,从清时的内城到外城,从那时的闹市到郊区,但很少有人去专门研究或探访他的足迹。
在李莲英的这些宅院中,其中能达成共识的地点是海淀镇的彩和坊。
彩和坊原叫刘家货房,昔日是一刘姓客商在京设立的货房,位于海淀镇的中间部位。海淀镇自然条件优裕,水树相合,自清以降就成为王公大臣们理想的建园之地,慈禧太后的颐和园建在了这里,慈禧太后最为宠爱的李莲英也在“老佛爷”的近旁选定了他的住宅。
关于宅第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修建颐和园时,管事的为讨好当红的李莲英用公款为他修的;另一种说法是这是李莲英自己出资购置的。但不管来历如何,宅子归李莲英所有确定无异,而且这彩和坊24号院当年可是镇上颇有名气的一座宅院。
当时的院子大门坐东朝西,进门南侧为车马库,折而北为一座多进四合院。起脊门楼,檐下镶嵌精致砖雕文房四宝纹饰。进门迎面一座青砖悬山式影壁,影壁上精雕细刻有松鹤延年、鹭戏荷花、梅兰竹菊、凤凰牡丹等象征吉祥富贵的纹饰。折而西为屏门,前院三间倒座南房,东西配房各三间。院正北建垂花门一座,门额倒挂横楣子雕饰梅竹喜鹊纹饰,两侧方形垂花。所有的房屋都在这座垂花门左右游廊的连接下,向两侧延伸。北边建正厅五楹,前出廊。前为跨院,院中有奇峰异石,据说其中有一石是从圆明园移来的。后院后罩房五楹,东西配房各三间,有廊相通。
此宅虽为李莲英所有,却多为李莲英的侄儿所住。李莲英胞弟之孙李瀛洲是一个新派人物,曾在此开办杂志———《民声月刊》,宅子的外院就是当年杂志社的社址。因李氏后裔的妥善维护,宅子基本保持了原貌。
今天的李宅则像个沦陷的孤岛一样深藏在一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尘土飞扬的工地中,难以很轻易地到达。资料描述中的精美雕刻还在,宏大规模却在飞扬的尘土中缩成很小的一片。除了中路的主体建筑,两侧全部被拆掉,垒起了新砖。原有的廊柱被标好了堆放在空地上,留待回归原来的位置。
但是李莲英出宫以后居住在哪里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统一,较多的说法是在黄化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