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村有过兴旺发达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仅宋、明、清三朝,坑口有进士11名,明朝坑口中进士7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以都御史巡抚辽东的胡宗明三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两座牌坊就是为这三人而立的。
现在我们先来到都宪坊,
这座牌坊是为副都御使胡宗明而立。都宪坊最上方是“圣旨”二字,在牌坊等级中属于第三等。
以前建造牌坊必须得到皇帝恩准才可以,根椐不同等级牌坊一般分为三等。一等牌坊是“御赐”,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国库出钱建造;二等牌坊是“恩荣”,是皇帝同意以后由地方财政支持建造,相当于现在只给政策不给钱;三等牌坊是“圣旨”,是家族出了人物,向皇帝申请,皇帝恩准后由自已或家族出钱为其建造。
圣旨下方是“都宪坊”。
“坊”,指牌坊,起楼的称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以标榜功德,宣扬礼教,多用木、砖、石等材料建筑。南方多雨,多用石料。“都宪”是指古代三大宪(抚、藩、臬)之总督、巡抚,省级最高行政长官。又指都察院左都御史,即今中央检察院副检察长。
都宪坊下方写着“正德十一年丙子科副都御使胡宗明”,胡宗明曾经以副都御使的身份巡抚辽东,既行使监察之职,又统领地方事务,为地方的最高长官。
明代监察机构称都察院,即传统的御史台。和现在的中央检察院的性质一样。其主要职责是举劾百官,即行政监察。由于兼有刑事司法的职能,故而位居三法司之列。都察院级别与六部(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刑部、工部)相同。
下设监察御史分掌地方监察,每布政司置一道,以其名名之。
一般监察御史在巡回监察,称巡按,期间受理诉讼。宣德五年在各外州县地方建立察院分院,专为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巡回开庭的法庭。但不得长住。御史每年巡察一至二次。告状的方式,一是向巡察期间察院分院投递书状;一是在御史巡视路过之际投递书状,称邀车驾。
为抗风雨保存永久,多采用一固二透的防范措施,
用抱石鼓或石狮夹持柱子,这里石柱两侧使用的是倒爬狮,这两头狮子前爪朝下,公狮子脚踏彩球,寓意为国泰民安,母狮爪下有只小狮子,寓意为千秋万代。既精致又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使柱子更稳固。梁坊两头用雀替来增加抗压强度,这是“固”。牌坊上部装饰多采用透雕方式,通透泄风,减轻负荷,这些精美的雕刻,使合理结构和美观造型协调统一,这是“透”。
从建筑和文化角度来说,明、清两代都有明显差别。牌坊清朝比较多,而牌楼明朝较多,从建筑角度来说:牌坊是没有楼顶的直柱冲天式,而牌楼是有楼顶四柱三门五楼抬梁式建筑,从文化内涵上说:明代一般是功名牌坊和科举牌坊较多。清代是贞节牌坊较多。立贞节牌坊必须是30岁以前丧夫守寡,50岁以后去世才有资格建贞节牌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