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川西  丹巴古碉楼

(2013-03-19 15:58:46)
标签:

文化

川西

浮图

世界

信息

分类: 岁月留痕

丹巴碉楼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很多是三五个一组相互呼应,也有像梭坡十三角碉这样独立于山头的。在碉楼集中的地方,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这些灰黑色的高大石头作品,每一座都经受了百年风雨,棱角分明地巍然屹立。站在碉楼下,会恍惚感觉在历史隧道里迷失了自己。梭坡乡境内的碉楼最多也最出名,有世界上最集中的古碉群,共84座,堪称碉楼博物馆,有“千碉之乡”的美誉。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全县现存古碉数量种类之多、建筑之奇,堪称全国之最,世界罕见。碉楼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尤以尤以梭坡、中路、蒲角顶三处的古石碉楼群最为稠密壮观,古碉保存完整,并与村寨民居相容一地。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据史书记载,丹巴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一个多部落的民族长期生存繁衍于此。遍布于丹巴境内的古碉便是这里世居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碉楼远在汉代就开始在羌族地区发展盛行,至迟为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时所建。在南北朝时期,丹巴就已经碉楼林立到五代以后,碉楼建筑技术就已经成熟。丹巴碉楼现有260座,据说全盛时有近万座之多,这没有大量的人力、财力是无法完成的。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等最著名。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骼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栈道有木栈与石栈两。木栈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挢。羌族民间石匠农闲时常外出做工。举世闻名的四川灌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O多年的历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芜人的血汗和智慧。淳厚的古遗风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考,羌人祖先在甘肃青海一带。中国历史上众多举足轻重的人物皆为羌人,如炎帝大禹夏启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等。今所见羌族则为秦汉时迁至岷江上游,并由游牧生活转为农耕定居,从此世代繁衍。羌族有语言而少文字,其民族文化多通过口头传承世代相袭。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羌人好集结而居,数家连为一片,形成羌寨,每寨必有十数米高的羌式碉楼,既可登临了望,又可防守御敌,有易守难攻之势。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传说以前嘉绒藏区,凡有男孩的家庭必须修一座碉楼,此风延续下来,逐渐形成了“千碉之国”。其实,古时藏民为了保护村寨不受侵犯,对付部落之间的战争才是古雕群形成的真正原因。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关于碉楼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大渡河河谷之中有凶猛的妖魔,专门摄取男童的灵魂,为了保佑孩子成长,谁家生了男孩,便要修筑高碉,以御妖魔。孩子每长一岁,高碉就要加修一层,而且要打炼一坨毛铁。孩子长到18岁的时候,碉楼修到了十八层,毛铁也打炼成了钢刀,此时将钢刀赐予男孩作成人礼物,鼓励他勇敢战斗,克敌降妖。出丹巴县城沿大渡河而下,行大约7公里,只见对岸山坡上,数十座碉楼拔地而起,或三五一群,或独立山头,碉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高十余丈……状似浮图。”这便是著名的丹巴碉楼。丹巴的碉楼是由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嘉绒藏族所建。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700年前,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嘉绒藏族同胞就掌握了片石筑墙的工艺,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为了防御野兽和战争,修筑高碉成为川西北河谷地带嘉绒藏族典型的文化特点。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从现存的碉楼看,功能约有4种,即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要隘碉往往筑于悬崖险道之上,或者横挡于要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烽火碉筑于山头,传递信息;寨碉是为保护村寨或者部落而修建的战争工具,一般伫立于村头;家碉多与楼房相连,平时作为贮藏室,遇有战事,也可用于战争。所有碉楼的楼门都开在一两丈高的地方,门前放有独木梯,一旦敌人来犯,只要退入碉楼,抽掉楼梯,关上楼门,极难进入。况且楼内设有眼,远则箭射,近则滚木?石,易守难攻。经过铁索桥入村寨,近观碉楼,皆为片石砌成。高者十余丈,低也有五六丈。碉堡基础宽有丈余,一般为巨石砌成。碉身多为四边形,也有五角形、六角形的,最多的一个碉楼有13只角。虽然皆由片石砌成,但墙体表面光滑,缝隙紧密,棱角笔直,可见建筑师具有高超的设计能力和工艺水平。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川西 <wbr> <wbr>丹巴古碉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龙归寨瀑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