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 张堰

标签:
才华旧址历史文化金山其中之一文化 |
分类: 岁月留痕 |
张堰的名字,蕴含了她的悠久历史。据说,“张”字的由来,与张良有关,传说2000多年前的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功成身退,曾到此隐居,故名。而“堰”字,是指唐末五代为抵御海潮而建的“堰海十八所”,至清乾隆年间,“所幸存者唯张泾一堰”,张堰镇就建在古代张泾堰的旧址上,镇袭堰名,故称为张堰镇。
如此算来,张堰镇至少是个千年古镇。当地人说,早在唐朝时期,这里已成集市。那么,张堰以前的繁荣因何而兴?原来,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张泾河”,也是金山区的母亲河,直接贯穿镇域,成为远近水运的主干道,而张堰镇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获得了“浦南首镇”的称号。
“千年古镇,百年风骚”是对张堰历史文化深刻的描绘。
张堰镇旧名赤松里,相传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曾居此,故又称留溪、张溪,晋朝已形成商市,时称留溪镇。唐代为御海潮置华亭十八堰,其中之一为张泾堰,镇袭堰名,俗称张堰,时设浦东场大使署于镇。明代设金山巡检司署和税课局于镇。清代镇设有金山分府署。张堰镇之名从唐末五代(公元907年左右)沿袭至今有一千一百年,历史上一直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繁华的商业而被誉为浦南首镇。
张堰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据清《重辑张堰志》载,明清两代籍属张堰的进士23人,举人55人,贡生54人,武举6人,其他知名人士100多人。明代有刑部郎中吴梁;清初有官居“宰相、尚书、都御史”的王顼龄、王鸿绪、王九龄昆仲,王鸿绪因纂《明史稿》而享誉史学界;乾嘉年间,吴毓昌编弹词《三笑姻缘》独擅词坛;清末民初有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的高天梅,南社诗人高吹万,南社后期主任姚石子,南社金山籍人士中绝大部分是张堰人;柳亚子曾多次在张堰的南社集会中与众人诗歌唱和;中共金山县支部创立者李一谔原籍张堰。抗日战争时有在金山县首举抗战义旗的李新民(李一谔的弟弟)。现代有蜚声海内外的画家白蕉,有“半仙”之称的中医妇科翁薇卿。有以名字命名月球环形山的现代天文学家高平子以及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更有许多具有高级职称的文化、科技、医学等领域工作者在祖国各地施展才华,报效祖国。
如此算来,张堰镇至少是个千年古镇。当地人说,早在唐朝时期,这里已成集市。那么,张堰以前的繁荣因何而兴?原来,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张泾河”,也是金山区的母亲河,直接贯穿镇域,成为远近水运的主干道,而张堰镇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获得了“浦南首镇”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