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傈僳族油盐茶

标签:
茶文化中华制作过程姑娘盐巴文化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公元1世纪左右,傈僳族先民与彝族先民共同生活在雅砻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傈僳族,唐代称其为“傈蛮”或“栗粟”,明清时称其为“力”或“栗粟”,傈僳族主要分布于滇、川两省,以云南为主要聚集区。
在云南境内,傈僳族大都居住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流域的峡谷山坡地带,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其余散居在迪庆、丽江、保山、德宏、楚雄、大理、昆明等地。从语言系属和地理分布考察,可推断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即藏缅语族的一支.
盐巴茶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带一种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缺少蔬菜,就常以喝茶代蔬菜。这是一个质朴而又十分好客的民族。油盐茶,傈僳语“华欧腊渣渣”,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
傈僳族小伙子
傈僳族喝的油盐茶,制作方法奇特,先将容量200-400毫升小陶罐洗净放在火炭上烤烫。然后抓5克左右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入罐内烤香,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2-3分钟,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这种茶汁呈橙黄色,一般是边煨、边饮、边闲聊,一罐茶可熬三四道。这种茶汁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
傈僳族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苞谷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形象地描述了傈僳族人围坐在火塘边,边吃谷粑边饮茶的生活情景。茶叶已成为傈僳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饮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打”已成为他们的饮茶谚语。
油盐茶因在茶汤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食油和油盐茶,所以,喝起来“香喷喷,油滋滋,咸兮兮,既有茶的浓醇,又有糖的回味”傈僳族同胞常用它来招待客人,也是家人团聚喝茶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