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收藏的西周青铜鼎与簋鉴赏(图

标签:
杂志吉父鼎吴王姬宝用享卫其万文化 |
分类: 史海钩沉 |
上述鼎簋的出土地花园村、马王村、大原村等,均属西安市南郊长安区西周沣镐遗址区。商周时期鼎簋在青铜礼器中为重要礼器,是“明尊卑,别上下”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西周时期,主人身份级别不同,鼎簋的使用就不同。据记载,在祭祀和宴请时,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沣镐遗址是西周王朝建都之地,是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有200余年的历史。中央及盛市考古工作者对这里进行过多次发掘,西安市文物管理处配合基建工程清理了百余座西周墓,还发现青铜器窖藏,出土的青铜器对西周的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1、西周早期凤鸟纹方座簋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921/454840/b_86410F07ABBABC4BA574520BF07D90E3.jpg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921/454840/b_8C7AC0E13EA0FD979ED368D492DF3982.jpg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921/454841/b_0D74AD957FB58454E6A609021F40A3C1.jpg
西周晚期吴王姬鼎
高51.5厘米,耳高11厘米,足高22厘米,口径45厘米。西安市南郊沣镐遗址出土。折沿方唇,立耳,圜底,蹄形足。口沿下有两道弦纹,其间饰一周窃曲纹。内腹有铭文3行20字:“吴王姬乍南宫史叔□鼎,其万年子子孙孙宝用。”其造型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铜鼎相似,应是西周晚期之物。该鼎是在“文革”期间出土的。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见到,生产队得知为珍贵文物,应属国家所有,遂派四位社员送到西安市文物局。
4、西周晚期环带纹鼎
西周晚期环带纹鼎
高37.8厘米,口径34.5厘米。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马王镇一座西周墓葬。宽沿平折,方唇,立耳,圜底近平,兽蹄足。口沿下有6道扉棱,其间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内腹部铸有族徽与文字“□”“册”。
该墓共出土大、中、小3件鼎,该件最大,应属列鼎。对列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张懋先生对此鼎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族徽与文字称其为“宁戈鼎”。通过对宁戈方壶、梁其壶、史颂鼎和鼎的综合研究,其具体时代为西周宣王时期。
5、西周卫簋
该墓共出土大、中、小3件鼎,该件最大,应属列鼎。对列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张懋先生对此鼎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族徽与文字称其为“宁戈鼎”。通过对宁戈方壶、梁其壶、史颂鼎和鼎的综合研究,其具体时代为西周宣王时期。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921/454841/b_7A83907D4697B29878D032F89A3E8A9A.jpg
西周卫簋
高31.5厘米,口径21.5厘米。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出土。平折沿,方唇,束颈,鼓腹,兽耳,圈足,下连方座。盖、口下、腹与方座均饰饕餮纹。饕餮如牛面,形象凶猛,眉、眼、鼻突出,云雷地。盖与腹内底有铭文:“唯八月初吉顶,王客于康宫,荣白右卫内即位,王曾令卫,易赫市攸勒。卫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朕文且考宝尊簋,卫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6、西周晚期叔□父鼎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921/454841/b_FFC8E6834B61B3CD6CF72646205A2F7A.jpg
西周晚期叔□父鼎
高46厘米,足高18.5厘米,口径46.6厘米。西安市沣镐遗址出土。敞口,方折沿,立耳,孤腹,圜底,蹄足。口沿下施两道弦纹。内腹壁有铭文5行25字:“佳十又一月既死霸乙酉,叔□父乍宝鼎,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后铸有族徽。铭文字体严谨,圆转秀美。从造型与铭文看应属西周晚期器。
7、西周晚期太师小子簋
西周晚期太师小子簋
通高25厘米,最大腹径16厘米,足径13厘米。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出土。敛口,鼓腹,耳下有珥,圈足外撇,下设三兽足。有盖,盖顶有圈形握手。盖面缘与器口沿下及圈足各有一周重环纹,余饰瓦纹。盖与器内铭文相同,各为4行33字:“太师小子□乍联皇考室尊簋,□□眉寿康□纯佑□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从铭文可知,铸簋人是“小子□”。铭文字体圆润,凝重,工整。从造型特点看,应属西周晚期器。出土于窖藏。共出19件器物,计簋3件,鼎2件,鬲13件,器盖1件。3件簋造型、纹饰相同。
8、西周晚期善父吉父鼎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921/454842/b_C812B7DDC89497445291998261212148.jpg
西周晚期善父吉父鼎
通高37.2厘米,口径38.3厘米。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出土。折沿,弧腹,圜底,立耳,三兽蹄足。口沿下施一周重环纹与一道凸棱。外底范线明显。内腹壁有铭文15字:“□男乍成姜追母媵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与该器同时出土的共有铜器5件,从造型、纹饰与同时期器物看,为西周晚期之物。
9、西周早期伯簋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921/454842/b_4B09DA3C5F64A718BA7BE1331B1DF69E.jpg
西周早期伯簋
通高15.9厘米,口径11.2厘米,底径14.3厘米。西安市长安区大原村出土。盖与器为子母口,腹部下鼓,圈足外撇,双兽首耳,垂珥,盖顶有圆形握手。盖与器口沿对应设浮雕兽首,两侧由勾连纹组成夔纹,其夔纹又以兽面为中心两侧对应构成饕餮纹围绕一周。腹部设同样纹饰,圈足上变形勾连纹组成夔纹一周。在盖与腹内底各有铭文:“白乍彝”三字。西周早期器物。
文章来源:《收藏》杂志
前一篇:大开眼界 金色的陨石冲击玻璃
后一篇:孔子对付小人的五大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