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山—济南的文化坐标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山。济南城区北面有两座山非常奇特——— 从北向南,像是朝拜,像是守卫;从南向北,像是两座山阙,通门而望,直通京城门户!这两座山一个因人命名,称鹊山,是为纪念神医扁鹊;一个因形命名,叫华不注山,简称华山。
本文说的是华山。
一
从地理上讲,华不注山非常独特。泰山山脉在向北绵延起伏几十公里后,出现了一段难得的开阔地,这段难得的开阔地就成了古齐州即现在济南市的载体。然后在古大清河,即现在的黄河南岸散落星点,其中最大的一个点像一个惊叹号矗立在东端,古人根据她的形状称之单椒,又形象地称其为“华不(fū夫)注”,源取自于《诗经·小雅·常棣》,其诗曰:“常(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即“花”,“鄂不”即“萼跗”,谓之花蒂。山名“华不注”,意为此山如花跗注于水中。(古字华花通字)。说其独特,是因其平地树单椒,水中起芙蓉。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说:“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
黄河自古便与山东源渊。汉代中期(公元11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利津一带入海。造成支流灌注,济水泛滥。华山、鹊山附近形成一个大湖。至唐称莲水湖,时浅水稻溪,沼泽芦荡,水村渔舍,胜似江南。远远望去,此山像在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李白有诗为赞:“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可谓形象。元人王晖则更有气势:“齐州山水天下无,乐源之峻华峰孤”。
看出泰山的霸气来了吧,结尾也给你一个华丽的震撼!
从古文记载讲,亦为源远。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二年》的“齐晋鞍之战”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时齐晋反恶而交战。齐大败,被晋师追赶绕华不注三周。这场战争因齐的傲慢而起,却成就了一个忠臣,齐臣逄丑父舍身救主,后被塑为忠臣之冠。
说起对华不注山的最初感识,还是从学习这篇古文开始的呐。记得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电视上听古文讲座,济南师范的安建华先生一身中山装,正襟危坐,娓娓道来。时间已逾三十载,其它内容很难记全了,但有一段至今还能朗朗上口:“六月壬申,师至于糜笄之下,齐侯使请战,……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其垒,曰:‘欲勇者贾于馀勇。’”多少年了,课本中学过的东西遗忘殆尽,唯独这篇《鞍之战》记忆犹新,成为我与华不注山的不解因缘!
从人文上讲,华山是齐烟九点的最靓点,也是制高点。说起这齐烟九点,可是济南人骄傲和自豪之处,齐风向以粗犷豪放著称,唯这齐烟九点似增添温文典雅之气。至今,济南城的规划设计都以不得遮挡这个视线作为标准。
那么,齐烟九点是怎么来的呢?这要从李贺说起。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周游圣迹,历览前贤,情发乎于山,发乎于水,于是诗载吟咏。平者以抒情怀,精者则因传诵而成精典。
昌谷鬼才李贺,是一位“天纵奇才”。当年,他来到当时为齐州的济南。那应该是一个春天,在盎然的春意里,他登上了千佛山。至半山腰时,有一转折处,年轻的诗人转身举目北望,但见山下杨柳依依,水积空明。似见趵突水花,似闻泉水潺潺。不禁再往远处眺望,这一望,诞生了济南的千古奇景!
李贺发现,这齐州实在是一个优美的地方。南依历山为本,北临清河灵气,中有泉水湖泊为魂。更奇的是,在大小清河两岸,几座丘峰参差错落,大小不一,点缀于青水绿林之中,或奇或险,或陡或缓,高低不一,大小各异。远远望去,云蒸霞蔚,烟笼雾罩,若隐若现,如梦如幻。正因人谓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之境界。有趣的是,他发现这大小不一的九座山峰,正好像在一个敞口的酒杯中,古代的酒杯亦称觞,像人手撑起的虎口,两边翘起,中间稍低。这一发现,鬼才的诗兴上来了!他把这千佛山比作天宫,自己居高临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远处错落青黛,岚霭缭绕,不过几点青烟;近处湖水泊流,云雾润蒸,仅为手中杯水。遂口拈一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这李贺,自诩“笔补造化天无功”,这一次,真的验证了他的才气!
至此,济南的一个标志性人文景观诞生了!——— 这就是齐烟九点。
二
说起华不注山,有三个人不能忘记!
第一位是赵孟頫,他绘就了济南的第一张文化名片!
提起这位赵松雪,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的国粹——— 书法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都是唐朝,其书法讲究法度。唯独赵是元朝。从汉字发展的角度讲,楷书至唐,已臻成熟。从书法的角度讲,一个字体规范以后,它的书写的创造性就受到限制;从艺术角度看,就很难超越前人。这就出现了秦后小篆式微;汉后隶书板滞;从唐以降,楷书成为人们书写的基本书体,但却很难再出现一个楷书大家了。唯独这个赵孟頫,打起复古大旗,绕过盛唐,直接魏晋,效法二王,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终于创出了自成一体的“赵体”书法,被称为学王羲之的最集大成者,并列进了楷书的四大家。
实际上,济南人记住赵孟頫,主要是他的画。说起他的画,那又是一个高峰。华南师范大学胡光华在《赵孟頫及其山水画研究》指出: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而元以后的绘画意趣更多地体现在书法化的写意上,那么,赵孟頫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么,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頫。
元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292年至1295年,赵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缺任,由其独署府事。孟頫官事清简,留下不少佳话。口碑甚佳。三年后,去职后归居杭州。是年赵孟頫42岁,正是人生进入壮年的黄金时期,仕途上已开阖有致,书法与绘画上则日臻成熟。回到故乡的他常与几位好友相约饮酒赋诗。每每谈起济南则溢于言表,盛赞济南山川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形态迥异,却皆峻峭巍峨,在场的人为之神往。
但其中有人心情却颇为惆怅,这个人名叫周密。周密,是当时的诗人,书画收藏家。祖籍历城,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亡,周密曾祖父随高宗南渡,迁居吴兴。周密从未回过山东故乡,此时勾起乡思,不禁神伤。赵孟頫知此后,思故慰友之情,激起强烈创作欲望,凭着记忆,以深厚的功力,勾画济南二山之形胜相赠,《鹊华秋色图》由此诞生,中国古代绘画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画卷以山东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遥相而对为背景,描绘了济南郊外秋高气爽的迷人美景和野趣。全卷以平远构图,推出一派浩荡广袤无涯的洲渚洼地湖泽景色。其间芦草烂漫,垂柳依岸,杂木丛林疏密相间自然而然,红树绿叶分外妖娆,渔夫罾网摔钩、小舟穿梭优游,高士曳杖踏幽,茅屋隐现林间,河叉由近及远曲折延绵,洲渚遥接云天;再加上远景华不注山势单椒孤秀、特拔刺天,鹊山如像背伏地,整个画卷显得明净旷远,一尘不染,意境淡泊清幽深邃,充满野趣,令人心驰神往。
此画深得历代文人青睐。明代董其昌亦被称为当朝第一,早年非常自负,认为赵字过于妍秀、媚俗。至晚年则视为圭镍,反复临写,方知其深奥。正是这位董香光,在这幅图上题跋最多,盛赞此画“有唐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以为文敏(赵谥文敏公)一生得意笔”。
更令济南人骄傲的是乾隆皇帝对这幅画达到了酷爱的程度,先后题跋九次,且钤章成为之最。最有趣的是1748年春乾隆东巡山东济南,登城远眺,发现眼前山色似曾相识,莫非这就是《鹊华秋色图》所绘?遂令人星夜飞骑回北京宫中取来此图,展卷对视,不禁欣然大笑,赞叹不已,“始信笔灵合地灵,当前引证得神髓。”遂又题记于画上。
第二位是康有为,他是第一个提出在华山建新都会的政治家!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绕不过去的传奇人物。他是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清光绪年间著名的改良派领袖。政治上,他力主变法,走宪政道路,发动了惊心动魄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一举奠定了其震古烁今的历史地位。历史是不能预测的,但康有为确实差一点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
文化学术上,作为近代的著名思想家,学术思想开宗立派,学术研究纵横捭阖,当朝无出其左右,被誉为康圣人。其学生众多且影响巨大,如梁启超、刘海粟、萧娴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乃是其生平文化大写意。
书法艺术上,则又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不但是一位书法大家,更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中国书法精深博大,甲骨、钟鼎、碑刻、摩崖、简牍、源远流长。至唐则帖学盛行,从清以降,篆隶重寻,才雄浑有至。康撰《广艺舟双楫》,体例严整,论述广泛,提出了鲜明的尊碑抑帖思想!康认为碑刻“魄力雄强,气象浑穆,骨气洞达,结构天成。”他的尊碑观念将碑学推向高潮,亦为他本人赢得了书坛领袖的地位。
这位近代大家与济南颇为有缘。1923年初夏,年逾六旬的康有为第二次来到泉城。进入暮年的他洗却政治尘埃,倾心于学术演讲,游历于山水名川。故地重游,则又是一番情致。当他登上千佛山俯瞰全城,却心事突起。原来这位笃信风水堪舆的大学者发现一个现象:济南城南靠历山,北临黄河。在他看来,有弓背反向之虞,与传统学说相悖。蹙思前行,不禁远眺寻望,忽然间一座山峰挺拔而立,跃入眼帘,心中不由一亮。
这座山就是华不注山!它解开了这位康圣人的心事。
翌日,康有为饶有兴致地登上了华山。极目山巅,顿感开朗,临风西望,左佛右鹊,岚烟青黛,明湖如镜,绿柳依依,黄河逶迤,似从天而来,奔海而去……好一幅美妙山水,如画城郭。“遥望此山如在水中,盖历下城绝胜处也”,于是感叹:“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
康有为对济南的印象因华不注而转变,直至升温。他将赞叹升华到奇畅的构思中,提出了大胆而神奇的设想:“诚宜移都会于华不注前。”即是说,华山一带的地势太好了,是建都会的理想之地。玄远睿智的思维被山清水明的画卷激活出热情的创作构思,一篇《新济南记》由此诞生!
“但开一新济南,尤美善矣。……今驰道已至黄台山,黄台桥有农林学校在焉。诚宜从黄台桥通驰于华山前,以华山为公园,稍缀亭台,循花木,先移各学校于山前,驰道间设一公会堂,为吏士公会之所,徒酒楼女闾于其间,因人情而嬿尔,籍以开辟之,则游人相率而来,车马杂沓,咸愿受一廛而为氓,乃为之限定园宅之制令,宅地必方十丈以外,宅必楼,瓦必红,宅式不得同,庶几与青岛之闳规美观焉。不十年,新济南必雄美冠中国都会。”
读此文,心中会然也。想到正在规划中的“华山地质历史文化公园”,九十年前,康老夫子已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蓝图,肃然之余,启迪斐然。
第三位是吴良镛,他把华不注山定位于齐鲁文化的三个制高点之一。
这位当年协助梁思成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工程学系的当代建设规划大师,曾起草《北京宪章》,以“人居环境科学”概念著称于世。创建了著名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学界的一代大师。
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即人的尺度;文化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向,即以人为本。文化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有称“城市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
十年前,他受邀考察济南城市规划时,提出了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化线的三个制高点——— 尼山(孔庙)、泰山、华山(即华不注山)。
将华不注山列为齐鲁文化的制高点之一不是偶然。
从地域上讲,孔庙、泰山都属鲁国,唯华山属齐。从类别讲,孔为儒家之宗,岱是佛道相融,只华山为道独有。从文化上讲,鲁韵绵长,代表的是厚重和谐;齐风浩浩,代表的是雄旷豪壮。从现代发展方向看,济南是齐鲁文化中心,华山为齐烟九点的代表制高点;泰山是五岳之首,是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为一体的典范;孔庙是儒家文化之发源地,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标志点。这三个文化齐聚齐鲁大地,恰巧又在一条轴线上,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偶然巧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