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名称的由来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在遥远的古代,济南地方众泉竞涌,湖泊密布,南依群山,北临济水,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殷商以前的济南地名已无籍可考。西周至春秋时期,济南称“泺邑”。“泺”指古泺水的发源地——今济南市内的趵突泉。春秋晚期,又改称“历下”,因地处历山(今千佛山)之下而得名。公元前五五五年,晋伐齐,败齐兵于历下。
最早出现史册上的名称为“泺”(《春秋左传》),系因本市诸泉汇为泺水,故名。春秋战国时代,济南为齐国之泺邑。随后,齐国又把泺邑改为历下。
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音洛,四声)”字即今日的趵突泉,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52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 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
2100多年前的汉代改称济南(《史记》)。因地济水之南,故名。公元前164年设立济南国。公元前154年又废国改郡。到了宋代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分全国为15路,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宋史》)。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等五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明清以来,济南府一直为山东的治所所在地。
“济南”作为地名,始见于西汉初年。据司马迁的《史记》载:汉高后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说明至迟在公元前一八六年以前已设置济南郡。
济南铁路局旧址
以后各代,济南地方治所的称谓虽时有所变,但均以“济南”为地名。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置山东行省,济南逐渐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明洪武四年,以砖石修筑城墙,周廓十二里。
清代沿袭明制,济南仍为省治所在地。清末,胶济、津浦两条铁路相继建成,交汇于济南。一九O四年济南开辟商埠,逐步发展成为近代工商业城市。
济南历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隋代大佛(位于历城区大佛村,凿山而成,建于隋代,为山东第一大佛)。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济南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隋建四门塔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青年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