萩烧——茶趣盎然,韵味深沉的陶器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史海钩沉 |

萩烧为在山口县萩市烧制的陶器。如同自古以来被称颂为“一乐,二萩,三唐津”般,萩烧以茶人爱用的陶器而闻名。
萩烧最大的特色是烧成感低的柔软土质与高吸水性。由于吸水性高,长年使用后茶或酒会渗透使茶碗色彩产生变化。此种色彩变化在爱茶人士间被昵称作“茶驯”或“萩的七彩变化”。
萩烧的另一特色为造型及装饰上的简朴感。作品几乎都不加以彩绘。藉由预测胚土的组合方式,釉药的涂法,凹凸刻纹等在登窑内烧制后产生出的各种变化,再发挥其魅力制成。
http://www.sdmuseum.com/upload/2012-04/12041213185467.jpg | http://www.sdmuseum.com/upload/2012-04/12041213182288.jpg |
御本手 | 梅花皮 |
萩烧除了特有的枇杷色与柔和的奶油色之外,尚有御本手(俗称为枫叶)或梅花皮等特征。御本手反向利用了原本被视为釉药缺点的小孔,将其当作发色的特征,梅花皮亦是逆向操作釉药收缩与釉药龟裂等不完美之处所产生。值得注意的是,茶人在这般不完美与不均衡中发现了所谓的美丽与寂静清闲感,进而孕育了工艺与文化的成长。
在茶道的世界里,常有“一乐、二萩、三唐津”说法,萩烧的茶碗获得相当高的评价。这是因为萩烧茶具拥有与茶相衬或手感好等诸多优点,但最大的原因或许是茶汤渗透进陶器后的良好熟成感。
萩烧的陶土因土质较松散无法烧得坚硬。因此容器保温性强,茶汤容易浸透至陶器内而不至于四处飞散。若用坚硬的陶器装盛,茶汤容易泼洒而出且马上变冷。因此味道的不同显而易见。
实际用两种茶壶泡茶后便能马上知道,萩烧陶器能让您品尝到茶叶真正的美味,莫怪长久以来为茶人所爱。
清澈略显生嫩的新茶碗,使用多年后会带有饶富韵味的气氛。懂得陶器的人将萩烧这种随时间美丽变化的特点称作“萩的七彩变化”。
萩烧的茶碗以其松散土质感为魅力之一,但也由于渗透性强,茶或酒能轻易从釉药表面上被称为贯入的细纹中渗入。长年使用后陶器表面的颜色会随意变化,呈现圆熟的韵味,随时间增长渗透的茶汤会让贯入的纹路变得更为明显,如同原本便有的花纹一般,或是孕生出饶富趣味的染色。染色的成果依使用者的使用方式会产生相当大的不同。若能好好保养长久使用的话,不仅是“七彩变化”,甚至能享受萩烧无限变化的风情。
充分发挥胎土色彩,低调简朴为最大魅力
萩烧一般不会画上华丽彩绘,而是以胎土与釉药呈现出的朴素之美见长。
作为花瓶,不会过分突出,即便是朴实的花朵也可以衬托出其优点,容器盘子等食器则能彰显料理本身的质感。所谓萩烧的柔和感不止于气氛,在实际触感上也能让您感受到,由于热传导率低因而保温性高,即便装盛热茶等,容器本身也不会变得过于烫手,也是其广受爱用的原因之一。
淡雅柔和的泥土温暖,稳重的手感,与时俱增的变化魅力,外表朴实但拥有众多忠实支持者。
http://www.sdmuseum.com/upload/2012-04/12041310524070.jpg
不喧宾夺主,能衬出花朵原有美感的花瓶
http://www.sdmuseum.com/upload/2012-04/12041310524821.jpg
最适合冷酒,妆点出些许奢侈感的酒器
http://www.sdmuseum.com/upload/2012-04/12041310529139.jpg
在茶道世界里备受爱用的萩烧抹茶碗
http://www.sdmuseum.com/upload/2012-04/12041310521858.jpg
当做居家摆饰也很完美的香炉
http://www.sdmuseum.com/upload/2012-04/12041310533096.jpg
让人不禁想搜集的可爱尺寸酒杯
http://www.sdmuseum.com/upload/2012-04/12041310539396.png
萩烧的起源可回溯至400年前的庆长9年(1604年),与丰臣秀吉一起前往朝鲜半岛的毛利辉元带着当地陶工李勺光(山村家)、李敬(坂家)兄弟一起回国开始。在毛利氏的命令下,李勺光、李敬兄弟在城边建造了御用窑一事被视为最早的开端。
萩烧最初的风格类似朝鲜半岛的高丽茶碗,手法和形状都与之相同。之后则融入了乐烧等的风格,创造出独自特色演变为今日的萩烧。至坂家三代为止的作品被称为古萩,此为萩烧的黄金时代。2002年1月,萩烧被经济产业省定为指定传统工艺品。
http://www.sdmuseum.com/upload/2012-04/12041310537261.jpg
以大道土、金峰土为基土,再调和见岛土及当地土做出制陶用的黏土。制作上则有辘轳、手捏,压模、鼓风等技法,以这些技法制作的作品再加上施以彩色陶土、镶嵌、雕刻等加工后进行素烧。素烧后再上釉。釉药使用透明或白色的釉,上釉后再于登窑烧制。窑中被火焰碰触到的部份会改变其釉调,此变化称作“窑变”。
陶器保养法
使用前???
萩烧在每次使用前请先泡在水中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如此一来可防止料理的汤汁或油脂的味道渗入,让显色更加生动。茶碗则是能避免茶渍造成的突然变色。
●初次使用时请先水洗并浸泡一晚,除去包装材料的灰尘和味道后再使用。
●普通高台(碗的底部)由于未上釉而不平滑,因此有可能伤及餐桌。若是在意的话可用砂纸或磨刀石磨至光滑。
●刚开始使用时可能会有渗漏状况,但使用后茶渍会渗入自然填补。若是持续渗漏,请在制品完全干燥后注入稠稀饭或煮糊的海藻浸泡六小时左右。
●若是长时间盛入酸味、油脂、酒类等成份很重的食品,会造成污渍或异味、黏腻感,因此请避免长时间盛入此类物品。
●请避免放入微波炉使用。有可能造成釉药变色或破裂。
●因本产品为柔软陶器,使用时请注意以免破损。请避免和坚硬的瓷器类放在同一容器里洗濯。
●洗净后的陶器请充分晾干后再收纳。
用语说明
●贯入——容器表面釉药所呈现之龟裂
●御本——自桃山时代起至江户时代(1573~1867年),做为向朝鲜示范的范本在釜山一带制作而成的茶碗。也被称为御本手。此茶碗由于胎土之成分特性,常浮现淡红色斑点。这种斑点也被称为御本。
●高台——附在茶碗碗身或腰部的圆环。高台中有将圆环黏附至本体而成的“附高台”与用雕刻刀削切本体作成的“削高台”。此外,将高台底部的圆环切掉一部分之设计称作切高台、割高台。萩烧中常采用割高台设计,此亦为其特色之一。
●切高台——关于切高台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像是由于为毛利藩的御用窑,制品禁止在市面上流通,所以故意切割高台变成瑕疵品再转卖至市面;或是切高台是朝鲜李氏以来的传统,当时陶工将制品搬运至市场时,为了方便搬运,会将许多茶碗堆高,再于最下方茶碗的高台部分削出切口、绑上绳子,而沿用至今等,众说纷纭。
●窑变——釉药在窑中接触到火焰所产生的变化。
●登窑——在倾斜土地上有3—20个窑室的窑。从下方开始以木材等燃料开始燃烧因而能有效预热。作品烧制时窑的温度为约1000—1500度的高温。柴火则使用剥皮后干燥半年以上的赤松。
●大道土——萩烧所使用的代表性陶土。混有砂与石砾,极富可塑性,耐火、青白色。
●金峰土——萩市东方的阿武郡福荣村金峰所产,为黄白色松散的黏土。低黏力但耐火性强的土。萩烧的主要土为大道土和金峰土,两种土的组合调配决定了作品价值。
●见岛土——萩市海边的见岛所产,呈红黑色,为耐火度低的火山系统土。在大道土与金峰土中混入少量使用。
资料来源:即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