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洞,又称华严堂,是石经山最早开凿的藏经洞,由石经创始人静琬大师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开凿,现在编号为第五洞。1981年11月27日,在修补该洞地面时,在原来佛座后5厘米处发现一块方石,取开方石露出一个地穴,从地穴中发现了五重舍利函及千年秘藏的佛舍利。舍利供奉方法十分独特,反映了我国早期佛舍利瘗埋制度。

雷音洞是石经山唯一开放的藏经洞,洞内立有四根青石雕刻的千佛柱,共刻佛像1056尊,四壁嵌有146块石经,为静琬大师自隋大业年间至唐初所刻。

第一重汉白玉石函

雕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长宽各49厘米,高50.9厘米,为最外重石函。函盖盖面刻大明万历二十年高僧德清所作题记,共172字,记述明万历二十年发现佛舍利后万历母亲慈圣皇太后迎入宫中供奉三天的经过。函盖内面刻高僧达观发愿偈,共83字。
憨山德清题记

憨山德清
(1546-1623年),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全椒(今属安徽省)人。一生主张禅净双修,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影响,与紫柏真可交往亦深。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以私修庙宇之罪入狱,流放广东雷州。著述有《憨山老人梦游集》行世。
第二重青石函

雕刻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长宽各30厘米,高24厘米。函盖上刻“大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巳朔八日甲子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36字铭文。
第三重汉白玉石函

雕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长宽各13.2厘米,高13厘米。函盖上刻26字铭文。慈圣皇太后,姓李,穆宗皇帝妃,神宗生母。一生笃信佛教,时人尊为“九莲菩萨”,曾兴建万寿寺、慈寿寺、拈花寺等佛寺,重刊《永乐北藏》,礼敬高僧遍融、德清、真可等人,对万历朝佛教重振贡献极大。
汉白玉石函盖上铭文

铭文内容:“佛舍利明万历壬辰岁秋八月二十日慈圣皇太后差官陈儒重安”
第四重银镀金函

雕刻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长宽各3.85厘米,高5厘米。函身四侧面刻忍冬纹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像,造型小巧,刻工精美。函内有木质彩绘香珠1颗、珍珠8粒。
第五重汉白玉石函

雕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长宽各为1.2厘米,高1.7厘米,内奉两颗乳白色佛舍利和两粒珍珠,洁白莹润,在五重宝函中质地最为精良。
佛舍利

共两颗,呈乳白色,为释迦牟尼佛骨舍利。舍利是印度梵语音译,汉译“身骨”,原指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烧出的遗骸,有骨舍利、肉舍利、发舍利、牙舍利、指舍利等,后来泛指一切佛教修行者圆寂后留下的遗骸。这些皆称身骨舍利,还有法身舍利,指佛祖的遗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