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的形成与传说(图)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史海钩沉 |
一水中分,天阙在望,中有穆穆,更兼苍苍。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开凿在这里的山崖石壁间,给美丽的龙门山景平添了一片永不凋谢的艺术春天。这里是“洛阳八大景”之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住之地,如今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
伊阙地貌的基本特征
洛阳龙门位于洛阳市区南5千米处,是洛阳市四大地貌分区之一,称为龙门剥蚀构造基岩丘陵区,面积26平方千米,海拔200米-300米,整体上呈南高北低的倾斜地形,龙门山和伊河河谷是区内主要地貌单元,伊河自南而北切穿龙门山,使之分割为东西相望的两个断块山,形成了两山夹一谷的基本地貌景观。
龙门山属秦岭山系余脉熊耳山之分支,抵龙门截然断裂,分为东西两山,伊河自南而北从两山间流过。河之西曰龙门山,古称钟山、天竺山,主峰海拔263.9米。东山名香山,主峰海拔303.5米。在地质构造上,龙门山为单背斜山,倾向为北北西,倾角在25°-30°间,北坡缓而长,南坡陡而短,东西山临河山势陡峭,倾角60°-85°;山顶坡度缓,倾角15°左右。龙门山山石大面积裸露,山势陡峭壁立,岩层横裂交错,雄伟壮观。龙门山奠定了龙门地区的基本山态,成为洛阳南大门的天然屏障,并为龙门石窟的开凿提供了场址和物质基础。
本区岩溶地貌发育,喀斯特溶洞分布广泛。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为伊河和泉水。伊河是本区最低侵蚀基准面。本区出露的泉水,基本沿伊河两岸呈线状分布,伊河河床亦出露有几处泉眼。沿西山石窟观光石道,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禹王池、潜溪寺泉、锣鼓洞、珍珠泉和老龙窝等泉眼,东山河堤出露有香山寺泉、牡丹泉等,总涌水量约130立方米/小时,一年四季水温在24-26℃之间。这些山泉终年长流不息,或生成飞瀑,或形成溪流,或聚为深潭,或喷若飞溅。它们形态各异,不胜游观,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歌咏称赞。故而大诗人白居易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山色”也因而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冠。
伊阙——天功与人力的杰作
“伊阙”又名“阙塞”。阙,是我国古代建筑在城门、宫殿、陵墓、祠庙前的两个高大对称的建筑物,两物之间空缺如门,作为道路,称之为“阙”,后来帝王住所皆谓之“宫阙”。阙的用途主要是表示大门。洛阳之南5千米处,山壁陡峭,龙门山和香山隔伊河夹岸对峙如门阙,伊水经其间北流,这里古称“伊阙”。两山夹一水,正对洛阳宫,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和屏障,所以也被称为“阙塞”。由于伊水中流,阙塞又名“伊阙”,如今在莲花洞旁的崖壁上,仍可见“伊阙”两个大字。伊阙在国都之南,若天然的大门。“龙”是封建君主的象征,故又叫做“龙门”。隋唐以前这里多称“伊阙”、“阙塞”、“阙口”等,隋唐以后则泛称“龙门”。综述历史上有关龙门诸多名称,大致可以分为,在周秦时代,约多称“阙塞”或“伊阙”;西汉以后,则有伊阙和龙门并称;钟山之称实为仅见。隋唐以来,称龙门者居多。但见之唐诗文中也有“凿龙”、“禹门”之称。
http://www.zgwhyc.cn/images/2012-06-01/1338541649109.jpg
莲花洞旁“伊阙”碑刻
这里背依洛都,面对三涂,左望嵩岳,右眺秦岭,形成了“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
(宋·苏过)的天阙奇观,引发了许多令人惊叹而又神奇的传说故事,其中以“大禹治水”、“龙门开不开”、“鲤鱼跳龙门”最为著名。
但在民间又有“龙门开不开”的神话传说故事。很久以前,有位放牛娃长年在龙门山上放牛。有一次,他突然听见从山底发出“开不开”的问话。放牛娃十分惊奇,回家后告知母亲。他的母亲意识到是神在发问,就对他说:若再听见“开不开”的问话,就答“开”。放牛娃依照母亲的话,回答了那个奇妙的声音,顿时轰的一声巨响,大山裂开了豁口,聚集在山南的伊水,汹涌澎湃的北流而去,龙门的险阙形势就这样形成了。
到了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杨广将伊阙改称为“龙门”之后,其传说故事又有新的发展和演化。“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是较有代表性的一个。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卿》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受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在解释伊阙形成原因时,古人多沿用了这些神话传说故事。那么,伊阙形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现代地质调查表明,伊阙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结果。龙门山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整体抬升,形成基本山态,同时流经本区的河流垂直侵蚀岩石较脆弱的地方,长期作用下形成了“V”形峡谷。也就是说,龙门山内纵横交错的溶洞长久被流水冲刷,发生剧烈变化,形成一道峡谷,将山体切割开来。因此,伊阙是在龙门山不断抬升和伊河下切侵蚀作用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经大禹、白居易等率众辟凿,方为今伊阙龙门之势。这是天功与人力的杰作。
龙门石窟的选址原因
与莫高窟、云冈石窟类似,龙门石窟在建造时也选择在河流切割山地而成的峡谷崖壁上。这里风光秀丽、山水相连、僻静幽深,加上石质良好、适宜精雕细琢,成为龙门石窟开窟造像的最终选址。具体而言,龙门石窟的建造选址主要受到历史和社会人文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历史和社会人文因素方面,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龙门石窟的开凿带来了最直接的影响。其次,洛阳当时重要的都城地位,龙门作为交通要塞、洛阳的南大门等因素,也是导致在龙门建造石窟的原因。
在自然环境因素方面,龙门向为洛阳山水胜景之处,历代都有诗词赞誉。这里符合传统“风水”的选址原则,实乃得水藏风之所。这里石质优良,适宜精雕细琢,无论大小造像,皆可栩栩如生;山体内天然溶洞众多,顺其自然,省时省工,诸如古阳洞、莲花洞、火烧洞等均在溶洞基础上开凿而成。另外,龙门与洛阳都城的距离适中,仅十余千米,具有洛阳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于是,在伊水两岸的崖壁上,自北魏以至唐宋,大规模开凿达400余年,雕凿出如蜂巢般密布的石窟,南北长达1千米,至今保存有2345个洞窟,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佛塔80多座,成为我国北方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万穴列岩壁,三龛独雄夸”,“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看”。它们与龙门山色相映生辉,成为洛阳最负盛名的风水宝地和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