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寿绣《济公像》(图)

(2012-08-19 15:56:14)
标签:

杂谈

分类: 史海钩沉
沈寿绣《济公像》(图)

  苏州博物馆珍藏了一幅清末明初刺绣艺术家沈寿(1874-1921年)的刺绣作品《济公像》。此作纵88厘米,横34厘米,画面主体为身着补衲紫色僧服、头戴六宝僧帽的济公。他手执一柄破旧蒲扇,倒剪双手,猴着腰,伸着头,作踱步状,面对脚跟前的两只酒坛,露出喜不自胜、垂涎欲滴的表情。绣幅右上端绣有墨书题记“光绪乙巳春日吴中天香阁女士沈寿制”和白文“御屏风”、朱文“三百年来第一人”两枚红色印章。这是一幅极为生动传神、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杰作。

      济公是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神僧。他蔑视权贵,同情贫民,专爱打抱不平,其故事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而且济公的个性也很鲜明,其中之一便是不受佛门戒律制约,酒不离身。沈寿刺绣《济公像》的画稿构思就抓住了济公的这一特点,对其面部表情作了夸张的滑稽可爱的勾勒。可以说《济公像》的成功之处,是美在题材的乡土气息上。

沈寿绣《济公像》(图)
沈寿

      沈寿所处的时代正当清末明初西学东渐、国人倡言洋务的时代,西方的油画、水彩、摄影等艺术形式纷纷传入中国,这为沈寿吸收西方艺术的写实之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缘。虽然画绣结合早在明代顾氏露香园时就已发明,但沈寿对中国刺绣艺术的独特贡献在于,她能借鉴西方艺术的素描、油画、水彩、摄影等写实手法,吸收其艺术真粹,跳出传统的框框,研究摸索出能表现光和色的新针法,使中国刺绣艺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针法非有所爱也,少而学焉,长而习焉,旧法而已,既悟绣以象物,物自有真,当仿真。既见欧人铅油之画,本于摄影,影生于光,当辨明阴阳,潜神凝虑,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既又一游日本,观其美术之绣,归益有得,久而久之,遂觉天地之间,千型百态,但入吾目,无不可入吾针,即无不可入吾绣。”有了好的画稿,绣得好坏与否,就全看艺术家的仿真运针了。因为画与绣的工具不一样,艺术效果也不同。刺绣之不同于绘画,因其工具不是笔和颜料,而是针和丝线;针的走向,丝线色调的变化和粗细要掌握得当,才能使绣稿产生应有的明暗层次,达到生动逼真的效果。相传沈寿在刺绣时对现实的物象观察又观察,达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比如要绣一朵花,她就将花朵插在绣架上反复观察揣摩。她一生揣摩出十八种针法(都归纳在《雪绣谱》中),以针调色,在中国刺绣史上创出了一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新路子,沈寿的艺术魅力也全在于此。拿《济公像》来说,沈寿运用了多样变化的针法,使丰富多彩的丝线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之中,排针落点相宜,绣法一丝不苟,恰到好处地把济公的形神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使其成为一件不朽的艺术瑰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