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物欣赏   西汉“闵都君印”金印(图)

(2012-08-19 15:34:14)
标签:

杂谈

分类: 史海钩沉
文物欣赏 <wbr> <wbr> <wbr>西汉“闵都君印”金印(图)

文物欣赏 <wbr> <wbr> <wbr>西汉“闵都君印”金印(图)

  长沙市博物馆藏有一枚西汉“闵都君印”金印,1976年出土于长沙市复兴街。金印高约0.9厘米,直径1.3厘米。印体呈半球状,球状的顶部横贯一穿,孔径0.15厘米,可用以系纽绶带;印面圆周以阴线勾勒出一圈边栏,栏内阴刻篆文的“闵都君印”四字非常清晰。金印制作精巧,刻工细腻,文字布局合理,书法精美,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西汉金质印章中的精品。

  一、汉印制度

  根据《汉官仪》的记载:“孝武皇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王、公、侯金,二千石银,千石以下铜印。”虽然汉武帝发布诏令是在西汉中期,但是并不是说汉武帝以前的金印制度就不健全了,从众多出土的西汉早期官印来看,它们在材质上并不紊乱,金、银、铜质在级别上体现得非常明确,如徐州汉墓出土的“宛朐侯艺”为侯爵印,是金质龟钮;“楚都尉印”、“楚骑尉印”都为二千石,是银质龟钮;“楚司马印”、“楚侯之印”和“楚御府印”等都在千石以下,是铜质瓦钮。金器因为独特的象征意义,可能历来就被统治者视为权威而禁止滥用,所以汉武帝的诏令是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正式明文规范这一标准。

  但从金器实际生产的角度来考虑,西汉前期,经济凋敝,黄老思想盛行,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汉文帝在位,提倡生前节俭,身后薄葬,所以西汉前期墓葬鲜见金银等贵重器物随葬,如显赫一时的马王堆汉墓主人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夫人辛追都不曾逾越。西汉中期武帝即位,经历过文景盛世之后,民富国强,几十年经济财富的积累,社会上开始滋生奢靡之风,厚葬的观念重新涌现。及至西汉宣元以后,朝政颓废,纲纪败坏,中央对地方的约束力和控制有所减弱,地方上金器或者私人铸造的金印可能在民间富裕阶层当中蔓延开来。

  这枚“闵都君印”金印,如果是官印,从印的形制来看,与出土所见的西汉官印不吻合,印主人的葬制与王侯一级的贵族墓也不相匹配,陪葬品除了金印没有特殊的地方,基本上可以认定不是官印。私印的话,根据上面的分析,还是比较符合宣元时期地方贵族财力增长,追求奢靡之风的趋势,所以,“闵都君印”应当是西汉后期长沙国境内地方贵族私自铸造的印章。

       二、“闵都君”其人

  “君”作为爵位,战国时期盛行于楚国,如鄂君启、春申君黄歇等。秦朝末年,楚汉之际,“君”又作为军功爵封给有功之人,如项梁封武信君,曹参封建成君,灌婴先后封宣陵君和昌文君等等。汉代开国以后,功臣不再续封“君”这一爵位,如曹参先后改封建成侯和平阳侯,灌婴改封昌文侯和颖阴侯等。但是同时,又出现另一种情况,就是封外戚妇女为君,东汉蔡邕《独断》曰:“汉异姓妇人以恩泽封者曰君,比长公主。”根据《史记》和《汉书》的相关记载:汉武帝尊王皇后母臧儿为平原君,王皇后前夫金氏女为修成君,汉宣帝赐外祖母号为博平君。又《后汉书》所见,东汉也曾分封“新野君”、“襄城君”、“开封君”、“野王君”、“山阳君”、“池阳君”等等。

  两汉时期分封的这些外戚妇女,封君号似乎都是以地名冠之,查两汉时期地理志书,不难发现,像“平原”、“修成”、“博平”、“新野”、“襄城”、“开封”、“野王”、“山阳”、“池阳”等封君号都是县名,作为汤浴邑而存在。那么这枚金印所见的“闵都”是否也是地名(抑或县名)?然而历史文献中却找不到“闵都”作为地名的相关记载,西汉长沙国境内大概是不曾出现过此类地名,所以有理由相信,“闵都君”可能不是封君号。又考虑到两汉时期,习惯尊称太守为府君,刺史为使君,那么都君是否也是类似的相关官员的尊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盭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这里出现的都官,有专家考证认为是中央机关直属的县级机构,驻扎在各诸侯王国。都官长官大概是中央机关直接任命,不受诸侯国管辖,地位较为特殊,那么都官被尊称为“都君”似乎也是可能的。

  1963年,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市区汤家岭清理了一座西汉后期的墓葬。墓室内残留有墓主骨架,陪葬的铜器和漆器上大多墨写或阴刻“张端君”之类的铭文,所以考证墓主人为名叫“张端君”的女性,是与刘氏长沙王有关的贵族人物。由此引发了两汉时期贵族女性习惯以“君”为名的猜想,如大才子司马相如妻子卓文君,汉宣帝皇后许平君,大将军霍光女儿霍成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和亲塞外的王昭君等等。闵都君,或许也是这一类的女性贵族。查《后汉书·寇恂列传》,有“门下掾闵业”这样一位官员,闵业活动于西汉末至东汉初年,与寇恂一起归降光武帝,后因军功官至辽东太守。根据这条线索推测,西汉末年已经出现了闵姓贵族,闵都君也许与闵业同宗同源。

  三、与闵翁主的关系

  长沙古城处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阶地,地形属盆地,所谓“环城皆山也”。楚汉时期,长沙古城东南方,自浏城桥外从黄泥坑、复兴街经窑岭、杜家坡至柳家大山(曙光电子管厂)、杨家山一带,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低丘山冈。这一带状区域内,解放前至今发现了成群的春秋战国墓和一系列的与西汉王室有关的家族墓,如杨家山长沙王后墓、杨家山刘骄墓、柳家大山闵翁主墓等等。

  闵翁主墓,1959年清理发掘,是一座带阶梯墓道的大型凸形直穴土坑墓,出土了刻有“闵翁主家”铭文的铜奁。翁主,《汉书·高帝纪》注引如淳曰:“诸王女曰翁主。”所以闵翁主当为诸侯王之女,但是遍查汉书王侯表,却并没有发现闵姓诸侯王或列侯的记载。但是《汉书·高五王传》记载:“纪太后欲其家重宠,令其长女纪翁主入王宫,”注引颜师古曰:“诸王女曰翁主,而纪氏所生,故谓之纪翁主。”根据唐人颜师古的注释,同理类推,闵翁主是闵氏所生,从母而姓。再搜寻相关历史,发现汉武帝废太子刘据,娶史良娣,生了一个皇孙,史书上号称“史皇孙”,也是从母而姓。可见,贵族从母而姓并不鲜见。

  闵翁主墓,地处柳家大山,闵都君墓,是在复兴街,柳家大山与复兴街同在一条低山丘陵,相距不远,属同一家族的可能性比较大。闵翁主墓的墓葬规格大过闵都君墓,闵翁主如果是刘姓长沙王的女儿,那么很有可能还存在过一位闵王后,闵都君即是闵王后娘家人,是闵翁主外祖家。
  
  “闵都君印”金印不算大,闵都君其人,金印露其富,闵姓显其贵,这样一位富贵人家,因为长沙王后的娘家人身份被我们所熟知。透过“闵都君印”金印,我们了解了西汉长沙国的贵族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