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御窑金砖”的前世今生

(2012-08-07 11:02:22)
标签:

杂谈

分类: 史海钩沉

 近日,中国首届明清御窑金砖拍卖专场在杭州举办,89块明清御窑金砖拍出950万元的不菲价格,得到了“一两黄金一块砖”的美誉。今年7月,苏州大学社会学院8名学子组成“御窑金砖调研团队”,利用暑期实地走访。经过调研后发现,御窑金砖制作工艺目前正面临传承压力。
揭秘:“御窑金砖”的前世今生

  一块金砖造价9钱6分白银

  所谓金砖,并非是用黄金制作的砖头,而是大型方砖的雅称,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的雅称。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御窑金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因专运北京“京仓”,供皇室御用,所以称为“京砖”,后逐步演化,统称为“金砖”。

揭秘:“御窑金砖”的前世今生

明朝王鏊《正德姑苏志》:“窑砖出齐门外六里陆墓镇,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口气就是介绍一家部属企业,同治《苏州府志》:“在齐门外六里,因陆宣公墓为名,居民多造窑。”《吴门补乘》说:“陆墓窑户如鳞,凿土烧砖,终岁不绝。”

 

  金砖御窑现在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御窑村,御窑村原名余窑村,陆墓附近许多村庄都以烧窑而命名,如砖场、北窑、南窑、乌窑里、俞窑、御窑头等。由于陆慕的黄泥适宜制坯成砖,且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技艺独特,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有“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之美誉。 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要经过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烘干、焙烧、窨水、出窑等八道工序。

揭秘:“御窑金砖”的前世今生

  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的地面均为御窑所产方砖铺墁,这些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揭秘:“御窑金砖”的前世今生

  陆慕御窑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西。村子位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一般为黄色粘质土壤,地表下的中层土没有杂质,不含沙,是优质的粘土。这种土壤的特殊性,是制作优质金砖的上好原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降水量约1300毫米,无霜期300多天,陆慕的气候也非常适合金砖砖坯的成形。此外,优越的地理环境成为御窑烧制金砖、运输金砖的有利条件。

  苏州相城御窑烧制金砖的历史自1413年始,迄今已近600年。苏州砖瓦制造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明初为南京和北京皇宫烧制优质御用金砖,相传受到永乐皇帝朱棣的称赞并赐名“御窑”。明嘉靖中期,工部郎中张问之在苏州亲自督造五万块金砖,多产自陆慕御窑村。御窑金砖烧制至此进入全盛期。一块金砖造价高达9钱6分白银,相当于当时一石大米的价钱。清代金砖除继续为皇宫、官府衙门使用外,也为苏州园林、道观庙宇、巨富达官的厅堂所用。北京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承天门(天安门)的地面铺设就采用了御窑金砖。用金砖铺设的地面有冬暖夏凉之功效,并且自身能平衡空气中的干湿状况,梅雨天不会湿砖,冬天也不干燥。
揭秘:“御窑金砖”的前世今生
御窑金砖传人金梅泉和金莲

  御窑生产的金砖,方正古朴、表面光滑、色泽青黛,不仅细腻坚硬,而且“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金砖明代规格大多为长66厘米、宽66厘米、厚8厘米,清代规格大多为长72厘米、宽72厘米、厚10厘米。前者俗称“小金砖”,后者俗称“大金砖”。清乾隆年间又生产了另一种规格的小金砖,长55厘米、宽55厘米、厚8厘米。

     村支书呼吁救金砖

  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这种工艺至今依然沿袭传统的手工制坯,工序多达20余道,需经过备料、制坯、装窑、烧窑、闭窑、窨水、出窑、后续加工等工序,各个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如原料准备要经过选、冰、碾、浆、筛、晒、练(包括踏、翻、闷)等。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一块金砖从采泥到出窑,要历时一年多时间,出窑后再经切片、打磨成细料金砖。由于工艺繁复,费时长久,对其质量特别严格,故古时每块金砖上都刻有知府姓名和窑户姓名,以备查验。
揭秘:“御窑金砖”的前世今生
御窑址与碑刻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御窑金砖的烧制也随之消失。1984年春,时任御窑村党支部书记的曹福男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海外侨胞目睹故宫坑坑洼洼的地面,以为国内的金砖工艺已经失传。这激起了他“爱我中华,修复故宫”的民族感情,他分别致信《参考消息》编辑部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呼吁“救救金砖工艺”!故宫博物院古建书记和主任专程来苏,同曹福男商洽,达成了重制金砖的意向。1989年,御窑砖瓦厂为苏州玄妙观成功烧制首批200块金砖,1990年为故宫提供了金砖样品。1991年又为玄妙观烧制500块金砖。从此,御窑砖瓦厂烧制的仿古御窑金砖在苏州寒山寺、普陀山普济寺、杭州灵隐寺等古建筑的修复中得到广泛使用。之后,金砖远销海外,美国纽约明轩和惜春园、日本池田市六角亭等建筑也都使用了御窑金砖。苏州御窑金砖的制作工艺也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进窑忍受60℃高温 一块金砖烧一年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大三学生温荣是“御窑金砖调研团队”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苏大社会学院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受相城区文体局委托,希望能对御窑金砖的历史和现状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调研,以方便后期保护工作的开展。
揭秘:“御窑金砖”的前世今生
御窑金砖敲之作金石之声


  在这样的背景下,8名大学生组成一个调研团队,从7月2日开始,就冒着酷暑到御窑老窑旧址、新窑厂、金砖传人家中、政府相关部门等走访调研,至今已经采访20多人,整理出3万多字的文字资料和大量图片、影音资料。

  大学生们通过调研发现,导致御窑金砖传承后继无人有三个原因。一是烧制工作强度大、生产周期长。从采泥到出窑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老师傅进窑起砖要忍受60℃的高温,一块72×72cm的金砖重达160斤,需两人合力方可顺利起出,而且起一次砖全身都会被窑灰染黑,汗如雨下,这些辛苦非一般人能忍受。相传“御窑的小伙子找不到老婆,姑娘招不到女婿”。二是家族式的传承方式限制了传承人的选择范围。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这更压缩了传承人的选择空间。御窑金砖第六代传人、御窑砖瓦厂厂长金瑾在谈到传承问题时坦言很困难,现在窑厂的熟练师傅年龄基本都在65岁以上,虽然已经收徒,但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三是烧砖手艺者的待遇有待提高。据调查,窑厂普通工人的年薪在3万元左右。

揭秘:“御窑金砖”的前世今生
老态龙钟的御窑

    温荣说,他们的调研活动持续到7月15日左右,最终要形成一篇两万字左右的关于御窑金砖传承保护方面的调研报告和一篇迄今为止关于御窑金砖的最全面的口述历史整理,“将来有可能会放到金砖历史纪念馆里,我们会交出负责任的调研结果”。

  传承金砖技艺 政府民间齐努力

  “现今的御窑金砖可以说是供不应求,金砖的销量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主要问题是缺少年轻人对这门老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御窑社区的办公室主任张雅芬这样说道。随着社会的发展,金砖也从皇家权贵的府邸走向了寻常百姓家,从建筑材料演变成满足爱好者日常生活需要、陶冶个人性情的实用工艺品。金砖的衍生产品,如砖雕、九宫格金砖习字版等都备受好评。

  市场需求火爆的同时,御窑金砖传承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如何克服后继无人的问题,社会各方都在努力。据了解,相城区正在筹建御窑金砖遗址博物馆,预计将在年内开工。以“古韵今风,文化传承”为设计主题,馆内将设立游客与窑工的互动区;游客可以通过窑工指导自己烧制金砖,通过艺术品制作来享受泥文化、砖文化。在御窑社区展示金砖文化的御窑工坊中,还特别设立了教学区,定期组织小学生前来参观互动。此外,金砖的传人金梅泉和金瑾也在努力培养年轻的徒弟,“我们现在培养了十几个年轻徒弟,但是因为烧窑工作全凭经验,要想培养出来至少要10年的时间,培养周期很长”,金梅泉不无忧虑地说道。

  “如何改变御窑金砖后继无人的状况确属当务之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学系教授余同元认为,金砖之所以弥足珍贵,关键在于其制作工序极其复杂,手工工艺要求极高,而且全凭师傅的实践经验判断,这也使得御窑金砖技术的传承更为艰难、重要和紧迫。“金砖传统生产技艺急需抢救和继承,我认为关键在于传习所的建立、传习教材的编写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有技术理论化和学科化的教学建设,但这些单单靠个人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