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 上海龙华寺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景美图 |
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南郊龙华镇,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古刹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其始建年代,说法不一。一是说创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247年),二是说创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三是据宋、大地方志记载,为五代吴越王钱摆所建。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相传龙华寺始建于三国,吴王孙权为其母所修,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如今的龙华寺早已成为了以古寺、古塔、龙华庙会、龙华晚钟构成的宗教旅游胜地。
龙华寺内景色幽静,殿宇巍峨,金碧钩耀,禅韵庄严凝重。寺内殿堂齐整,布局合理,主要建筑有:钟楼、鼓楼、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等。第一殿为弥勒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这里供奉的弥勒像和其他寺庙一样,相传是中国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名契此)形象,袒露胸膛,笑口常开;第二殿为天王殿,殿两侧是身高4米的四大天王像,面貌圆盛,姿态端严。与别的寺庙天王殿不同的是,这里还供奉着一尊天冠弥勒像;第三殿为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殿中供奉三尊金身“华严三圣”。正中是毗卢遮那佛,又称法身佛。左边是文殊菩萨,顶结五髻,身骑狮子,表示智慧威猛。右边是普贤菩萨,身骑白象,以示尊贵。殿内还陈列一口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铸造的寺钟。
寺内钟楼之上悬有一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铸造的青龙铜钟,高约2米,重达13000斤。每年年底,都会有“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
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世宗敕赐“万寿慈华禅寺”匾额,从此龙华寺又称“万寿华禅寺”。但不久倭寇进犯,龙华寺再度遭到破坏。
明万历年间,皇帝又敕赐“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匾额给龙华寺,从此龙华寺又得名“大兴国万寺慈华禅寺”。万历年间,寺内新建了阿陀佛殿、轮藏殿、大藏经阁等殿堂。皇室对龙华寺的赏赐是十分丰厚的,仅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皇太皇就敕赐大藏经718函,裹金绣袱718张,五彩织桌衣18件,范金千叶宝莲毗卢遮寻佛1尊,日月宝幡2对,缕金彩结幡10丈,大红锁金友幡2对,宫修五彩西方三圣法华28品,圣像18轴,五彩金供花4朵,五彩对立面龙花瓶2对,供佛古铜器5件,御书承恩堂匾额1座,金印1颗等。明朝皇帝敕赐给龙华寺的藏经、范金毗卢佛像和金印,被称为“龙华三宝”,至今珍藏寺内。
据康熙十二年(1673年)张寰辑《龙华志》记载,当时龙华寺主要殿堂有:大雄宝殿、三大士殿、圆通宝殿、韦驮殿、天王殿、千手观音殿、大悲殿、真武殿、禅堂、祖师堂、法堂等,另外还有钟鼓楼、大藏经阁、文昌阁、方丈室、东西照楼、怀香楼、塔院、东轩、三元祠、张方伯祠、五通祠、僧房禅舍等建筑,整个寺院金碧辉煌,雄伟壮观,使龙华寺达到鼎盛。
清代咸丰年间,观竺法师住持龙华寺。他是天台宗第四十祖,在龙华寺弘扬天台宗,并募集资金修整殿宇。清政府彰其功德,赐给龙华寺一部《清藏》,共730池,现仍珍藏在寺内。观竺法师传法与弟子所澄,所澄弟子有迹端、文果等,都是龙华寺的著名僧人,对维修寺院作出了贡献。
在民国年间,在战争中,龙华寺走向衰微。1936年《上海研究资料》记载,龙华寺尚存有大雄宝殿、大悲阁、方丈室、金刚殿、三圣殿、弥勒殿、伽蓝殿、观音殿、祖师殿、地藏殿、罗汉堂、钟楼、鼓楼、客堂、斋房等建筑。可惜1937年大多毁于日本侵略军的战火之中。到上海解放时,已破坏不堪,有毁圮之势。民国期间,经华寺的住持仍次有元照、性空、圆明、了愿、永禅、心慈法师,其中性空法师曾举行过三次传戒法会,影响较大。
1957年和1979年,国家对龙华寺又进行了较全面的整修。移交僧人管理后,明旸法师荣任龙华寺方丈。此后,僧人将殿堂内佛像装修,面貌焕然一新。现在,龙华寺的建筑格局是中轴线排列有六进殿堂,即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经楼。中铀两侧有钟鼓楼、两厢和偏殿,所有建筑飞檐甍脊,庄严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