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登丛氏大宗祠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古今杂谈 |
http://www.sdmuseum.com/upload/2012-04/12042510157523.jpg
丛氏大宗祠占地5000多平方米,分三进五殿。前殿山门下两株百余年的银杏古树叶茂枝繁。沿汉白玉栏杆拱起的石阶次第而上,过了巨型石雕照壁,就是雄伟的祭祖大殿,由代表丛氏36大支系的36根合抱粗巨柱擎起,雕梁飞檐,拔地而起。前殿山门下二株百余年的银杏古树叶茂枝繁,二尊重达二十余吨的石狮镇守门前。殿前一座高达5余米的丛氏功德碑与重达2吨多的香炉遥相对应。整个大殿用白玉栏杆护起,殿前正中,有巨型石雕“二龙戏珠”,大殿上有雕梁画柱回廊绕殿一周,大殿两旁有行廊通往后殿,行廊间有聚宝金池,殿后壁立千仞,以为靠山。
祭祖大殿内外墙,以巨幅壁画展示丛氏一族自草原霸主到两汉世家及徙居胶东改金为丛的列祖列宗之光辉业绩。大殿内按世系供祭26世以上,丛氏36支各地千余尊祖先牌位,左殿为丛氏历代先贤胜迹馆,右殿设为丛氏当代名流精英展馆。前殿两侧回廊为大理石刻丛氏功德记事碑,大殿两边绘有24孝图,回廊为族人题刻碑廊。宗祠山门前建有大理石旗杆台,按规制树旗杆五樽,旗杆上方高悬璧斗,飞鹤走麟,庄严无比;中间主旗杆高15.88米,上雕丛氏远祖图腾,祭天金人,四周祥云围绕;左为飞鹤,右为麒麟,象征着丛氏家族出过文武一品高官的荣耀。
丛氏宗族及祖茔、祠堂的历史渊源宗祠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古时文登丛氏有祭祖活动的场所在祖茔和祠堂。祖茔有两处:一为宋大观元年所建立的柳林小甸祖茔,一为明御赐尚书丛兰公的青石岗祖茔。宗祠有文登丛氏祠堂。
文登丛氏祠堂始建于明代,都在明尚书太子少保兰公成名之后才有,现流传最广的丛氏族谱,也是兰公之后修续。兰公官居一品,当然要按当时的各项体制来修续宗谱。明时袭欧阳修之续谱之例,士大夫追封三代上续不过五代,所以按这个官方规定,丛氏族谱也就只能以德佑公为一世祖了,其后建之宗祠亦是以德佑为一世祖而祭祀。小甸祖茔丛氏附葬记中所列的丛氏祖先凡40余位,其中做过文登盐税使的德佑祖,是宋大观元年之永祖的第七世孙。而自德佑祖上下三代人中,做过金元高官的就有52人,作为明代大臣的兰公续其宗祖,按体例而上追五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兴建威海丛氏大宗祠的缘由
祠堂是古时人们对祭祀祖先之堂馆的一个俗称,按各朝代时期的制度不同,又被分为大宗祠、祠堂、支祠、专祠和家庙等多种等级。威海丛氏大宗祠无疑是高等级的祭祀祖先之堂馆。
据史料和考古发现,公元前21世纪的奴隶社会就有了帝王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家庙。殷商时曾订观王庙制,到了西周更是把祭祖、祭天、祭地看成是天子的权力。《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而除天子之外的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应该始于汉代,但当时祠堂均建于墓地,曰墓祠。南宋时朱熹著《家礼》立祠堂之格制,但严格规定了祠堂等级限制,只有士大夫以上有了地位的人才能立祠,民间不得私建,到了明嘉靖年间,才允许民间可联宗建祠。此后,兴建祠堂之风迅速席卷全国,到清有增无减,民间村村有祠,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民族和传承文化特征。
明清之际虽允许民间建祠堂,但其规格亦有严格的限制,从名称上亦可分出等级:大宗祠为一姓之总祠,非阖族而不能称;祠堂为一族之显贵之祠,非文至巡抚、尚书,武至督帅而不能建,文武缺一不可;各支宗祠则为一般平民可建;专祠是大家族为某一显要勋臣所建;而家庙在所有祠堂里规格最高,非皇封式或皇帝亲自祭祀过的忠烈勋臣是不能称之为庙的。建筑规格等级森严,不可越制。
现为文登市博物馆使用的文登丛氏祠堂,乃光绪末年北宫名绅丛氏族长麟洲公倡仪主持所建,其地为麟洲公无偿捐助,工料由全族劝捐。有史料为证,凡德佑祖之支系族人每亩地议排募铜钱。此祠气势雄伟,格调高雅,在文登诸氏之祠堂中无与伦比,是当时文登唯一一座按祖上出过一品官员才能达到的规格修建的。祠为二进五楹雕梁画柱,大殿堂前为木制屏风,祭祀时可全部展开,前殿有石柱四根,左右有石鼓一对,门前八字砖墙,大门上“丛氏宗祠”为邑名流书法家赵泮馨所书,大门后圆石卷门上有石匾坊,刻“世承天宠”四字,为文登光绪戊子解元于霖逢所书,由于资金问题匮乏,及麟洲公病故,此祠历20余年方竣工。后期亦为敌伪占用。建国后,长期为县文化馆图书馆所用,2000年世界丛氏宗亲会出资近10万元对其维修,丛氏研讨会在其前殿东室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