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姑苏山塘街之桥

(2012-04-29 15:52:14)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景美图
     苏州是个水乡,河道多,桥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苏州街巷特征的典型。它中间是山塘河,山塘街则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

    旧时,桥边停着画舫,供游人游赏山塘河,或观赏虎丘景色。据古籍记载,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在此游览,吟咏诗词为一大胜事。明代诗人陈基《青山桥即事》诗云:“两情如水水如环,柳外春桡数往还;招手渡头人不见,二分新月近青山。”清代诗人任兆麟《过绿水桥》诗云:“花事晴暄绿水桥,画楼红袖倚吹箫;春风不管离人恨,依旧青青到柳条。”诗人舒位、蒋泰谐、尤维熊等都写有诗词,佳句有:“幻出阎浮色界天,青山绿水两桥边”;“诗情画景登时集,烟雨垂杨绿水桥”等,不胜枚举。

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2011/8/26/20/25/u131768953_132c2442e95g214.jpg

http://1881.img.pp.sohu.com.cn/images/2011/8/26/20/25/u131768953_132c243e0a7g214.jpg

http://1803.img.pp.sohu.com.cn/images/2011/8/26/20/25/u131768953_132c2aaed48g213.jpg

http://1813.img.pp.sohu.com.cn/images/2011/8/26/20/25/u131768953_132c244852cg215.jpg

http://1813.img.pp.sohu.com.cn/images/2011/8/26/20/23/u131768953_132c2423764g215.jpg

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2011/8/26/20/29/u131768953_132c2ae9359g213.jpg

    苏州山塘街通贵桥,位于山塘桥西,跨山塘河,桥南为东杨安浜。通贵桥又名瑞云桥,是一座横跨山塘河的单孔石拱桥,扁砌青砖压条石栏杆,保存完好,是山塘街的标志性建筑。相传该桥始建于明弘治初年(1488-1497,清乾隆年间重建。2010年9月28日苏州市邮政局在山塘街设立邮政代办所,《虎阜志》卷二引《元和志》及《桐桥倚棹录》卷七:通贵桥在山塘桥西,明弘治年间初建,传说明代隆庆二年(1568)桥上出现五色彩云,故名瑞云桥。明崇祯十三年(1640)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光绪六年(1880)复修。又清顾公燮《丹午笔记》载:「山塘吴文瑞公一鹏与菩提庵前郭方伯某友善,朝夕过从,造桥以便往来,名曰通贵」。桥为单孔拱形石桥,宽 2.3米,长19米,跨径7.2米。桥栏刻有重建年号,桥身刻有“光绪六年九月吉旦”(三处)、“虎邱清節堂昌善局募资重修”(三处)、“里人吴三復重建通贵桥”(两块)等众多刻字条石。”南北踏步16/15级。

 http://1813.img.pp.sohu.com.cn/images/2011/8/26/21/0/u131768953_132c2489300g214.jpg

http://1822.img.pp.sohu.com.cn/images/2011/9/2/22/13/u131768953_132e719d658g213.jpg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2011/9/2/22/12/u131768953_132e6b30d8bg215.jpg

http://1803.img.pp.sohu.com.cn/images/2011/9/2/22/12/u131768953_132e7192956g213.jpg

http://1813.img.pp.sohu.com.cn/images/2011/9/2/22/10/u131768953_132e6b06a03g215.jpg

    此为青山桥,在山塘街西端,跨山塘河支流,两桥相距不远。明清时代,苏州人去虎丘游玩,大都走山塘街。桥在街上,是行人必经之路。青山桥在普济桥西,旧名白云桥;

    青山桥始建于宋代,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系石板桥,跨度2.35米,宽3.10米,长3.50米。绿水桥于明万历二年(1574)、清嘉庆三年(1798)、同治五年(1866)重修,也是石板桥,跨度、长度和宽度与绿水桥完全一样。两桥的造型也相同,均为石柱,砖砌桥栏,青砖白缝,显得古朴厚重。由于年代久远,桥身虽已苍老,但古风犹存,令人爱怜。

     http://1822.img.pp.sohu.com.cn/images/2012/2/25/9/3/u131768953_1367214d507g215.jpg

    绿水桥,位于山塘街青山桥西数十步,跨山塘河支流。又名普福桥。《吴县志》载:即普福桥,在虎丘山塘斟酌桥东。明万历二年(1574)重建,清同治五年(1866)再修”。《虎阜志》载:“绿水桥在斟酌桥东边,旧名普福桥。明万历二年(1574)重修,清嘉靖三年(1798)修建,同治五年(1866)昌善局募资重修。现为单孔石板桥,跨度 2.35米,宽3.1米,长3.5米。为青山桥之姐妹桥,俗称青山绿水桥。清•任兆麟有《过绿水桥》诗云:

              花事睛暄绿水桥,画楼红袖倚吹箫。

              春风不管离人恨,依旧青青到柳条。

吴潜《中秋夜独泛虎丘绿水桥回棹有作》:

              碧海青天路可通,琼楼玉宇写难工。

              梦回蛱蝶屏风里,秋在琉璃世界中。

              一水软云环画舫,万花冷露润歌丛。

              分明七里山塘月,千里相思邪许同。

    这两座桥前靠虎丘山,傍依山塘河,这里风景优美,有“云霭水竹,田晦波池,塔影钟声,与茅屋炊烟相映带,宛然碧水丹丘”之说。真是山清水秀,一片风光,故将桥名取名为“青山”、“绿水”,以符其景。据古籍记载,绿水桥畔还有个类似“人面桃花”的故事:有个少女叫沈飞香,住在山塘街绿水桥边,知书达礼,颇有姿色。杭州渔塘有个秀才叫花栩,来到苏州山塘街游玩,忽见门内有个少女,姿容端正,一见神往。他装作迷路,向一老太问讯,并表达对少女的爱慕。次日,花栩再往,老太拿了一封信函,送给花栩。花栩拆开一看,却是少女写的两首诗,其一云:“门前杨柳淡烟笼,夹岸桃花树树红。却喜出门南向望,郎舟移向小桥东。”其二云:“淡著罗衫春暮初,与依相见赠琼琚。郎来行尽山塘路,绿水桥头是妾居。”花栩也答诗以谢,并由老太引见,二人谈得十分投机。临别时,约定明年秋日再会。第二年,花栩赴京赶考路过苏州,再到山塘街绿水桥边。这时少女思念花栩成疾,卧病在床,闻花栩到来,高兴地扶病出见。可惜的是,待花栩考毕回来,少女已经谢世三日了。
  

http://1822.img.pp.sohu.com.cn/images/2011/8/26/21/7/u131768953_132c24f6e51g214.jpg

     普济桥,位于苏州阊门外山塘街,跨山塘河。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桥侧有普济堂,因以名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925年重修。此桥为三孔石拱桥,花岗石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全长38.69米,中孔净跨9.16米,矢高4.37米,桥面中宽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 。两端石砌踏步,分别为26级、30级。拱券内壁刻有捐款人姓氏。东西两面明柱刻有桥。联句点明了桥所处地理环境和水路走向。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http://1803.img.pp.sohu.com.cn/images/2011/8/26/21/8/u131768953_132c250676fg214.jpg

http://1861.img.pp.sohu.com.cn/images/2011/8/26/21/8/u131768953_132c24fc059g215.jpg

http://1881.img.pp.sohu.com.cn/images/2011/8/26/21/9/u131768953_132c250b10bg215.jpg

http://1881.img.pp.sohu.com.cn/images/2011/9/2/22/27/u131768953_132e6a50e22g215.jpg

http://1841.img.pp.sohu.com.cn/images/2011/8/26/21/3/u131768953_132c2b23023g213.jpg

   万福桥,位于北环西路西段,跨山塘河、山塘街,1998年建造。是城北东西向交通要冲。钢筋混凝土平桥,三孔,中孔跨山塘河,两侧分别跨山塘街、星桥下塘。宽 40米,长48米。 

 

http://1813.img.pp.sohu.com.cn/images/2012/2/25/8/12/u131768953_13671ca5a62g214.jpg   斟酌桥位于山塘街绿水桥西,近虎丘,跨山塘河支流东山浜。相传春秋时越国范蠡和西施曾途径此桥,并停留议事,所以得名“斟酌桥”。据《虎阜志》卷二、《吴县志》卷二十五、《桐桥倚棹录》卷七载:斟酌桥在虎丘山左。桥两侧明柱镌有一楹联:“鹤市人家通弌水,虎邛花舫聚三汊”。初为木桥。明万历十三年(1585)乡人张相泰改建为石梁石面桥。清嘉庆三年(1798)苏州知府任兆坰重建。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善堂重修,改桥栏为铁栏。民国十四年(1925)改建为水泥桥面和铁栏,保留下部结构,中间是用水磨砖砌实。1977年修建拓宽,跨度 6.4米,宽6.3米,长19.6米。斟酌桥周围曾经是山塘街最繁华的地段,历来为文人墨客题咏的对象。钱台治《斟酌桥口占》诗云:

白公堤外水迢迢,吴女花船橹背摇。

最爱桥名是斟酌,也须春酒变春潮。

      张大纯《过斟酌桥》诗云:

                 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

                 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

                 山前山后水盈盈,青雀红阑与岸平。

                 桥畔酒帘斜毡处,酌量三雅向人倾。

 

http://1803.img.pp.sohu.com.cn/images/2012/2/25/8/12/u131768953_13671ca3d01g215.jpg

  海涌桥,位于虎丘山寺前,与望山桥平行,也只相距数十步,跨山塘河。是座新造的单孔石拱桥,花岗石栏杆。2004年在虎丘山寺前开辟海涌广场,并在广场入口处树立“吴中第一山”巨大牌坊,与云岩寺塔遥相辉映。为便于游人过广场进入山门,特在望山桥平行方向数十步处新造一桥。桥宽约5米。踏步,南为23级,北为25级,高敞宽宏,十分壮观。(新造桥末取名,因处在海涌广场,故名海涌桥。”

http://1873.img.pp.sohu.com.cn/images/2012/2/25/8/18/u131768953_13671d0780cg214.jpg

     西山庙桥,位于山塘街(948号)终点。《发现苏州》载:位于席场弄西侧,虎丘山门西,跨山塘河,因旁旧有西山庙,故名。据《虎阜志》记载,此桥为清康熙九年(1670)当地人进士王廷台等重建(一说助建,见《桐桥倚倬录》卷七)。当时名为元庆桥,后改为西山庙桥。同年,江苏布政使慕天颜将甘露禅院到西山庙桥这一段河流设立为放生池,在此河段内,禁止捕鱼。现西山庙桥为单拱石级桥,跨径 6.7米,宽2.75米,长20.80米。桥身东面刻有对联,曰:跨水虹梁新结构;合流虎阜抱潆洄。

西面刻有:咸丰二年(1852)岁次壬子,季春谷旦,诚正堂司董里人曹承成重建。桥联即写了美若彩虹是重建的石拱桥,也写出了虎丘一带优雅的自然景色。并表明此桥重建于咸丰二年(1852)。1990年重修。  桥北堍正对西山庙,尚存庙门及旧屋数间。过桥为花神庙,后墙原砌有花岗石浮雕八仙图,现已移至城内罗汉院双塔旁陈列。

 
http://1822.img.pp.sohu.com.cn/images/2012/2/25/9/3/u131768953_13672118630g213.jpg

  星桥,又名新桥,跨山塘河,桥南为星桥湾,桥北为山塘街。唐代白居易筑白堤时建造。明成化二十年(1484)修,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为拱形单孔环洞石桥,宽 1.8米,长26米,跨径8米。星桥的得名源于入夜时分,桅灯点点,宛若天上星辰。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下节物》诗:“樯炬疑龙见,星桥讶鹊成。”注:“舟人接竹桅樯之表,置灯于上,望之如星。”立于桥上可见云岩寺塔及山塘河景色。并列拱劵,刻有“同治五年六月里人捐资重建等字。”

http://1862.img.pp.sohu.com.cn/images/2012/2/25/9/3/u131768953_1367214e5d1g215.jpg  白姆桥,位于山塘街87号隔壁,跨山塘河支流白姆桥河。据《桐桥倚棹录》卷七记录:“白姆桥为唐代苏州刺史白居易所建,又名泰定桥,俗讹为白马桥”。《苏州街巷文化》载:“白姆桥跨山塘河支流白姆桥河,因吴语“姆”与马同音,故又名白马桥。桥名的来历传说有二:一说白居易在指挥筑山塘河时,他的女儿关心父亲,常送饭到此。古代妇人能师尊为“姆”。白居易女儿至孝,可为妇人之师,故名“白姆桥”。一说白居易的白马常栓于桥头,故名白马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现为石板桥,跨度2.5米,宽4.3米,长3.6米。

http://1873.img.pp.sohu.com.cn/images/2012/2/25/9/3/u131768953_1367214f26bg214.jpg

   山塘桥,位于山塘街南端,北浩弄南口,跨山塘河。《宋平江城坊考》:山塘桥《吴郡志》、卢《志》、王《志》均著录。《发现苏州》载“山塘桥,位于山塘街南端,北濠弄南口,跨山塘河。”始建唐代,明代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建,光绪六年(1880)五月再修。,解放后多次维修,清代为石拱桥,1963年改为铁栏杆钢筋混凝土梁平板桥,宽 5.3米,长10.2米,单孔,跨度8米。桥北堍即山塘街,河街平行,七里山塘由此始。2002年6月实施山塘街区保护工程,2003年又重建此桥。现为钢筋混凝土梁平桥,桥形略呈拱形。两边有人行道1.2米,桥宽为6米,长约12.5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