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萧园诗话·旧韵,新韵,中华通韵!对《平水韵》《中华新韵》《中华通韵》的看法,附an安韵对

(2018-07-02 17:17:17)
标签:

《中华通韵》

谈中华通韵

中华通韵的缺点

中华通韵不足之处

论中华通韵


    韵书是诗人、词人写诗、填词押韵时使用的文字字集或字表,是重要的语文工具书,也是作诗者必备的参考书,它不仅关乎用来押韵的韵字,更关乎每个字的平仄,而平仄安排是格律诗(古代称近体诗)的基础。韵书和古诗歌,在历史上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国家民族语言统一诗词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中国最早的韵书是诞生于三国时期的《声类》和晋代的《韵集》,但已散佚。六朝时人们发现了汉语的四声现象,诞生了很多韵书,不过都是根据方言编写的,不便使用。隋朝国家统一,才诞生了全国通用的韵书《切韵》。之后历代都根据音韵的变化或者使用的便捷与否都编写过自己的韵书,并由官方颁布,唐宋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都要遵循这种官韵

    隋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个韵部。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修整韵书。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孙愐编制《唐韵》(原书已佚失),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全书5卷,共195个韵部,,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个韵部。
    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个韵部。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到金朝,有江北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其书今已散佚,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
    1223年,山西平水(平水为隶属于金朝河东南路绛州之乡级行政区)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
    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        随着元曲的兴起和发展,元代有了适应北曲需要的曲韵。元代泰定元年(1324)周德清作的《中原音韵》,就是根据元代许多著名戏曲中押韵的字编成,又用来指导作曲用韵,调平仄声律的。周德清在《自序》中称曲为乐府,说:“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这种明标以中原语音为编写韵书标准的主张,是对传统韵书编写原则的重大改革(见《中原音韵》音)。
    明代以后,文人沿用106韵。清代康熙年间及以后人所编的《佩文诗韵》《佩文韵府》《诗韵合璧》,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共收汉字9504个,全篇韵表采用繁体字(正体字)以便于读者检索查找。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的古韵书《排字韵》的残片,其内容与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完全一致,具有106韵的组织,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

     清嘉庆年间江苏吴县人戈载所撰《词林正韵》,为世所重,清中叶以后被词家奉为圭臬,从道光元年至光绪十七年五次刊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过影印本,2004年古籍出版社《中华韵典》载有除序言和凡例(说明)外的全部分韵部分。《词林正韵》比《平水韵》略宽,实际上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而来,“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分韵虽是归纳、审定工作,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词韵十九部,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诗韵即“平水韵而来。他所归纳的韵类,基本上与唐宋人作词的用韵情况相合。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新韵1965 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诗韵新编》197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1984年再修订,1989年10月第二版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公布《中华新韵,并提出“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诗词创作用韵方针。2018年《中华通韵》(试用版)颁布并在中小学试行。

     一、《平水韵。南宋时编纂的一部韵书,近千年来为不少诗人奉为宝典。因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有106个韵部,记录的是中古时代的韵字和平仄音。由于分散在106个韵部中,查找起来很不方便,很容易漏掉一些韵部。今天按普通话读起来,很多字的平仄已经发生了变化,入声字自元代起已经消失了(以《中原音韵》为标志),古代很多仄声字今天变成了平声字(以入声字转化的为多,如白、峡、国古读仄声、今读平声),古代很多平声字今天又变成仄声字(如看、场、醒、过、望、忘等古读平声,今读仄声)。
    中古四声:平声(又分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其中的入声今已消亡。今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今天的普通话(台湾称国语)已经读不出入声字了。
    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也认为,语言(音韵)是历史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在当今再用古人的旧韵作诗,或许是不合时宜的了,应该有新的韵书出现。
    萧园认为,《平水韵在当时和其后的一段时间里,还是相当进步的。之所以它渐渐地不适应诗词的需要,除了后来各个时代的音韵、发音的变化外,古人繁琐的规定如只能邻韵通押等,这不是《平水韵》自己的规定吧?)窒息了它的生命,使得诗人在作诗时受到的束缚越来越大,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写出来的诗词也就越来越一般化了。

    《平水韵》(106韵简表
————————————————————
上平: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雨、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槛   

去声: 一送、二宋、三绛、四置、四邃、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贺、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

    二、《中华新韵。主要有1941年民国版和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版。1941年版《中华新韵》以20世纪初北京官话为基础读音,以20世纪初基本形成的汉语拼音作为辨音工具,将全部汉字划分为18个韵部,将汉字读音分为四声。黎锦熙在《增注中华新韵》(商务印书馆1950)序言中介绍,该书是在吸收了600多年前元朝周德清《中原音韵》,和他自己以前编撰的《佩文新韵》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相对传统韵书,该书采取了全新的编撰思路和方法。该书将汉语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共五个声调,入声又分为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为仄声。

   (《中华新韵》简史:时代责任催生了《中华新韵》。古代韵书因受综合基础语音的局限,受反切方法和四声划分方法的局限,从韵书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大量不能协调音韵的问题;随着汉语语音的变迁,韵书语音与实际语音差距越来越大,加上古人对韵部划分的苛细、混乱,古代韵书对现代人已经丧失规范诗词音韵的功能。
    清朝灭亡后,民国知识界发动新文化运动,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与此同时,先后用注音符号、罗马字母汉语拼音取代了使用了1800年的反切拼音方法。这场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次重大变革。
    抛弃陈旧、过时的古韵书体系,建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韵书体系,也是这场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当时的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
    1922年,赵元任编撰了《国音新韵》。这本书按照当时的国音,分阴、阳、上、去、入五声,共一百零三韵,共收三千几百字。1934年,北平出版社出版《国音分韵常用字表》,又名《佩文新韵》,黎锦熙编撰,钱玄同作序。作者根据民国1932年5月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改编,采用的是注音符号辨音,全书共分16个韵部。1936年,中国大辞典编纂处出版张洵如编、魏建功校订的《北平音系十三辙》。该书是根据国音韵母和民间文艺中流行的“韵辙”作为划分韵部。1941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由黎锦熙、卢前、魏建功编撰的《中华新韵》,这是一部专为人们写作格律诗词而编撰的韵书。——《中华新韵》的贡献与缺陷/九州诗社、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程先生“北郊村人”的搜狐博客2014.11.17)


    萧园一直认为,新韵是进步的,因为它是当代人听得懂的、使用中的“活语言”。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更何况诗歌这种讲究读音、发声的文学体裁。 

       千百年来语调更
       声早已少一声
       遵崇格律依新韵
       照顾今人爱后人
                      ——萧园:《诗词吟(37)闻中华通韵发布并纳入诗教

      既然新韵是进步的,那为什么当今还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呢?比如,公开发表诗词时要加注“新韵”二字,而用《平水韵《词林正韵作的诗词却可以不加。难道传统诗词只能用古人的韵吗?当代语言、语音为什么就不能写诗、入韵了?这里面,存在着对格律诗词的认识的重大误区!即片面地以为:传统诗词=格律规定平水韵/词林正韵

       律诗的规则是从南朝梁到初唐人的伟大探索和发现,是根据汉语音调的四声(太复杂)变为平仄两类相互交替,起到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效果,今天仍可继承之。但旧韵韵谱(同韵字集)是古代人编的,有些字也只是古人才能听懂读准。今人写格律诗,若再用古韵,是给古人看的吗?古人可以爬起来读你的诗吗?实际还是给那些懂旧韵的少部分人看!(我忽然想到刘希夷《代悲白头翁》里的话了: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格律规定,是唐代定型的,而平水韵是宋代才有的,其实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是被后代官方作为标准而已,其实也造成了诗词语言与现实的脱节。格律是好格律,应当继承、发扬,而文字、语言只是载体。语言已经变化了、当代已经不能通用了,诗人难道还没有用新的语言作诗的权利了吗

   于用当代语言、语音作诗,更是无可非议的了。自古以来,中国诗歌、诗词的传统就是偏向于民歌体的(《诗经》之《国风》、汉乐府均是从民间采集而来)、比较口语化的、一般使用当代音的、通常还是能够传唱的(《诗经》之《雅》《颂》、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现代歌词),也即是为当代大众读者服务的

    这也就是几千年后的我们,还能很容易就读懂这些好诗的原因了。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就是用当时语言、语音写诗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杜牧等几乎所有诗人流传较广的诗歌,都是平易近人、朗朗上口的作品。屈原的楚辞稍深一点,一度失传百年。宋以后诗人们固守旧音和格律(少作古体),加上词谱乐曲已失传和其他文学形式的崛起,诗歌渐渐地衰落了,元明清几百年间出不了很好的诗词及诗词大家。现、当代歌词的兴盛、歌曲之多,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一点:百姓传唱的,才是好诗词。

    《中华新韵1941年版的有十八韵,好处是十姑u韵 十一鱼 ü韵分开了,并有“十八东 ong, iong韵。“韵可是古代第一韵,可不能弄丢了啊。其缺点是“十五痕 en, in, un, ün”与“十七庚 eng, ing, ueng”没有划分好,从而开了不太和谐的先例(后文有详述) 

1941年版《中华新韵》(十八韵)简表:
——————————————————————
一麻 a,ia,ua    十  姑     u
二波  o,uo      十一鱼   ü
三歌  e           十二侯  ou, iu
四皆  ie,üe     十三豪  ao, iao
五支  -i          十四寒  an, ian, uan, üan
六儿  er         十五痕  en, in, un, ün
七齐   i           十六唐  ang, iang, uang
八微  ei,ui      十七庚   eng, ing, ueng
九开 ai,uai     十八东  ong, iong
———————————————————————
    注:读音为"翁"(ㄨㄥ weng)者为庚韵,以翁为韵母而有其他声母者,如东(ㄉㄨㄥ dong)为东韵。
     2005年版《中华新韵》有十四韵,在建国后新的汉语拼音已经普及的情况下,韵部较少,也没有够克服、改正1941年民国版本的弊病,是有遗憾的(后文详述

   2005年《中华新韵(十简表
——————————————————
一麻 ㄚ a,ia,ua        八寒 ㄢ an, ian, uan,üan
二波 ㄛ ㄜo,e,uo     九文 ㄣ en, in, un, ün
三皆 ㄝ ie, üe          十唐 ㄤ ang,iang, uang
四开 ㄞ ai, uai         十一庚ㄥ eng,ing,ong,iong
五微 ㄟ ei, ui           十二齐ㄧ、ㄩ、ㄦ  i, er, ü
六豪 ㄠ ao, iao        十三支 -i
七尤 ㄡ ou, iu          十四姑ㄨ u  
——————————————————
      
    需要一提的是,在2005年新韵颁布前,几十年来应有大量的使用者的一部韵书——1965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诗韵新编》,197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1984年再修订,1989年10月第二版。诗韵新编》编有十八韵、十三辙。修订后的《诗韵新编》只取十八韵,并配有《通押后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诗韵新编》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读音用韵而为旧体诗作者编写总结的一套"新韵",岳麓书院曾表示"不须拘守旧韵书,尽可灵活如《诗韵新编》等新韵",也就是倡导摈弃盲目守旧的观念,与时俱进的采用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发音习惯的"宽松的押韵"即宽韵,采用这样的新韵将会让我们写诗填词的用韵范围更加广阔,无疑这是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的福音
    1965年《诗韵新编(十简表:
——————————————————
  一麻   a、ua、ia 
  二波   o、uo。
  三歌   e。
  四皆   ie、ue。
  五支   i (属 zh、ch、sh、z、c、s 声母,与七齐有别)。
  六儿   er。
  七齐     i (属声母 b、p、m、f、d、t、n、l、j、q、x、y)。
  八微     ei、ui。
  九开     ai、uai。
  十姑     u。
  十一鱼  ü
  十二侯  ou、iu。
  十三豪  ao。
  十四寒  an、ian、uan。
  十五痕  en、in、un、ün。
  十六唐  ang、uang、iang。
  十七庚  eng、ing。
  十八东  ong、iong。
——————————————————

    还有一种可能改编自《诗韵新编》、网上十分容易见到的很好的韵书——《中华新韵》(十八韵),也相当不错,至少比2005年版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好很多。萧园目前主要使用此韵。它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读音用韵而为旧体诗作者编写总结的一套“新韵”,采用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发音习惯的“宽松的押韵”即宽韵(18韵为平声、上声、去声,取消了入声,与原18韵平声、仄声、入声有一些区别)
   
    唉!大家都叫《中华新韵》了,真让人有点搞糊涂了。请记住“麻花”开头的就行了。它与2005年的“十四韵”韵部对比详见下图:

萧园诗话·旧韵,新韵,中华通韵!对《平水韵》《中华新韵》《中华通韵》的看法,附an安韵对

    区分“寒山韵”“先天韵”,是很好的,因为它们发音是不同的,不像是押了韵的。网上就有人问道:杜甫的诗的重要特点就是“工”,那为什么《绝句》不押韵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古今韵有变化,古韵里“天”与“船”是属一个韵的,当时读来是和谐的。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当今普通话或国语的韵中,“先天韵”与“寒山韵”,是分开的,因为前面多出一个i音,确不同韵。“天”与“船”、“间”与“山”现在听起来就不像是同一个韵的。我写《故乡吟 旌德歌》就只用“寒山韵”。现在山东、河南话里,天、船还是有点像,因为发音偏后(口腔后部)。今天普通话里“天山”二字,就无押韵感。如同古韵里“鱼书”毫无押韵感一样

    但各版本的《中华新韵里严重失败(客气点叫不科学)的地方有:以韵母后面有无那个“g为标准,将en与eng分在两个韵部里,将in与ing也分在两个韵部里,却将eng与ing甚至ong放在一个韵部里,造成不和谐。这种“按尾巴分韵法”,是很容易把老鼠与猫分在一个科里的。2018年的《中华通韵》把ong单列了,就对啦。

    我们来看看2005年版《中华新韵》的说明中的一些观点吧:

    1. eng、ong 同韵。韵母 ong 的使用,只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特殊处理。从音韵学角度上讲,ong、iong 的韵腹都不是 o,而是 e,即应为 ueng、eng,其韵身都是 eng 。《汉语拼音方案》中还有一个韵母 ueng,与 ong 同音,可见 ong 与 ueng 是等效的。在《注音字母》中,ong、iong 即为ㄨㄥ、ㄩㄥ。介母不同,韵母同为ㄥ,其与 eng 同身同韵的状况,更是一目了然。《平水韵》分为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至《十三辙》统归中东,反映出古人已经认识到它们可以是同韵的。(萧园:既然古今差异甚大,就应按当前发音来定,没必要引证古音。)

    (萧园观点:有些欠妥吧?现代读音中,eng、ong差别还是是大的 !可查看《新华字典》啊。 )

  2.  en、eng 不通押。古人多有 en、eng 通押现象,多见于词。现在有的地方方言中,仍有 en、eng 不分的现象,即是古音的残留。普通话中,它们的读音差别是非常明显的(萧园要问:到底是什么地方的读音差别非常明显?),不能通押。且新韵只有十几个韵部,字量大,余地大,用韵再无放宽的必要。因此,不论从“同身同韵”的标准来说,还是从具体操作的尺度来说,这两个韵部都不应再通押。

    萧园认为:这是受限于古音或某地方言、不懂或不作诗的人的说法吧!《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yin( 是与 ying(应英莺瑛相连、相近的,-en(恩分是与 -eng(鞥丰风相连、相近的!为什么非要拆开它们而归入两个韵部呢?连拼音输入法都有模糊音”啊!请看现代汉语拼音图:



   三、《中华通韵(实验版)》,2018年4月发布,由国家课题组编。目前设有十六韵:
————————————————— 
一啊  a  ia  ua   九熬    ao  iao 
二喔  o   uo      十欧    ou iu
三鹅  e  ie üe    十一安  an ian uan üan
四衣  i  -i       十二恩  en in un ün
五乌  u           十三昂  ang iang uang
六迂  ü           十四英  eng ing  ueng 
七哀  ai uai      十五雍  ong iong
八欸  ei ui (uei) 十六儿  er  
———————————————————                     
   中华通韵(实验版)》的优点是:
    1. 按《新华字典》的韵序编排,有广泛的基础。自从推广普通话后,这本字典发行了几十亿册,六十年代后出生的人,都是用它来学习的,影响了几代人。有利于开展诗教,扩大诗人、词人队伍,改变诗词创作老多少少、青黄不接的局面,为传统诗词(旧体诗词)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生力量。可以畅想一下:将来中小学生们,拿着《中华通韵》甚至《新华字典》即可作诗了,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诗词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另外建议格律教学上也多用简化的“一l ”符号代替“平仄”字样,并多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例如:五言绝句(仄起仄收式)(-读平 1读仄 )  (格律学习参考

      白日依山尽   1 1 - - 1
      黄河入海流   - - 1 1 -
      欲穷千里目   1 - - 1 1 
      更上一层楼   1 1 1 - -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一” 古代读仄声)

     中华通韵新颁布
     文化中国树景观
     格律诗词通大众    
     新规韵部简衣衫
     大中学校佳篇涌
     新老诗人作品繁
     盛世唐音期再现
     诗国薪火永相传
           

    2.把ong正式单列为“十五雍”,这是很好的,吸收了“十八韵的好处,部分克服了“十四韵的问题。

   《中华通韵(实验版)也有不足:

   1.  原“中华新韵”里不够科学的地方并没有得到改正。为了回归到押韵的初心——和谐的韵律美上,萧园建议将来的“中华通韵”正式版对“十二恩”“十四英”两个韵部作些调整,把“十四英”韵部中的eng调到“十二恩”韵部中去,同时把“十二恩”韵部中的in调到“十四英”韵部中。因为在《新华字典》里,in与ing相连,en与eng相连,而不是eng与ing相连(eng与ing的差别要远远大于in与ing之间的差别啊!),把eng放到“十四英”韵部中是欠妥当的。“十二恩”和“十四英”应有差别,而不是现在的混淆不清。这有背于《新华字典》的正确读音,连小学生都会指出这个问题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yin(是与ying(应英莺瑛)相连、相近的,en(恩分是与 eng(鞥丰风相连、相近的!为什么就要拆开放在两个韵部且不能通押?连拼音输入法都有模糊音”啊!韵母应是整体的,是不能把首身尾割裂开的,就好比老虎与猫大小不同但整体相似可以纳入一个科,而猫与老鼠虽然都有尾巴,怎能按有无尾巴就纳入到一个科?这种按尾巴分韵,岂不太荒唐了?!

   2. 把 e 与 ie üe 在一个韵部里;四衣  i -i ,属于“衣诗不分”(衣诗押韵吗?);等等韵母应是整体的而不是孤立的,不能把首身尾割裂开的。另外,实在没有必要为了区别“十八韵”而把韵部确定得那么少嘛。那第第十六韵 儿 er韵 才有几个字啊,又怎么说呢?搞个十九韵、二十韵就不行吗?

    萧园的观点:中华通韵(实验版)》待改进的地方还有不少。既然要编通韵,就要务求完善、合理、通用,不能为了抢时间、结课题就弄一个“残缺”不佳的韵书,误人子弟。

    有人对古韵、新韵很失望,提出了“语感韵”的说法,即不论旧韵新韵,听起来和谐的才是好韵。这就回归到押韵的初心——和谐的韵律美上了。

      韵书的编纂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在当今时代,我认为有必要树立“对传统文化要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更要本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古韵编纂方面的优点、方便更广大的新老诗人、照顾最广大读者、合乎当代音韵规律、实事求是以实际发音为准、解放思想打破旧有韵书和韵的束缚、韵母应是整体的而不能把首身尾割裂开的、韵书是为诗人服务而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迷信所谓的音韵专家权威、最新汉语拼音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如in与ing和en与eng的区分问题、要有创新精神敢为天下先、对历史负责也对后人负责”等一些列原则要求。
      萧园相信,国家有关的部门一定能推出更完备的韵书,让传统诗词美、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尽可能地展示出来的。如果《中华通韵》弄得不好,不仅受到孩子、学生的质疑、影响其推广,也影响诗词创作质量以及华夏诗国、泱泱大国的形象。古韵已难用或不便常用,而新韵又不太完备的话,岂不让现实和潜在的诗人们、广大的读者们大失所望啊
    我将翘首以盼。



举例观察一(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约为今天的en eng un韵):(这种以古证今,其实是不妥的。没办法,暂且从中感受音韵和谐美吧!)

     群山万壑赴荆
     生长明妃尚有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

(识,古读仄声;论,古读平声,如同《论语》中的读音。)

举例观察二(杜甫《登楼》,约为今天的in  ing 韵):
(这种以古证今,其实是不妥的。没办法,暂且从中感受音韵和谐美吧!)
   花近高楼伤客
   万方多难此登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父


举例观察三(以an ian韵为例):


(一)“平水韵” (公元1223年)
至少16个韵部)

上平:十四寒
寒韩翰[翰韵同]丹单安鞍难[艰难]餐檀坛滩弹残干肝竿阑栏澜兰看[翰韵同]刊丸完桓纨端湍酸团攒官观[观看]鸾銮峦冠[衣冠]欢宽盘蟠漫[大水貌]叹[翰韵同]邯郸摊玕拦珊狻鼾杆跚姗殚箪瘅谰獾倌棺剜潘拼[问韵同]盘般蹒瘢磐瞒谩馒鳗钻抟邗汗[可汗]   

上平:十五删
删潸关弯湾还环鬟寰班斑蛮颜奸攀顽山闲艰间[中间]悭患[谏韵同]孱潺擐圜菅般[寒韵同]颁鬘疝讪斓娴鹇鳏殷[赤黑色]纶[纶巾]

下平:一先
先前千阡笺天坚肩贤弦烟燕[地名]莲怜连田填巅鬈宣年颠牵妍研[研究]眠渊涓捐娟边编悬泉迁仙鲜[新鲜]钱煎然延筵毡旃蝉缠廛联篇偏绵全镌穿川缘鸢旋船涎鞭专圆员乾[乾坤]虔愆权拳椽传焉嫣鞯褰搴铅舷跹鹃筌痊诠悛先邅禅婵躔颛燃涟琏便[安也]翩骈癫阗钿[霰韵同]沿蜒胭芊鳊胼滇佃畋咽湮狷蠲蔫骞膻扇棉拴荃籼砖挛儇璇卷[曲也]扁[扁舟]单[单于]溅[溅溅]犍

下平:十三覃
覃潭参[参考]骖南楠男谙庵含涵函[包函]岚蚕探贪耽眈龛堪谈甘三酣柑惭蓝担簪[侵韵同]谭昙坛婪戡颔痰篮褴蚶憨泔聃邯蟫[侵韵同]

下平:十四盐
盐檐廉帘嫌严占[占卜]髯谦奁纤签瞻蟾炎添兼缣沾尖潜阎镰黏淹钳甜恬拈砭詹蒹歼黔钤佥觇崦渐鹣腌襜阉

下平:十五咸
咸函[书函]缄岩谗衔帆衫杉监[监察]凡馋芟搀喃嵌掺巉

上声:二十七感
感览揽胆澹[淡,勘韵同]啖坎惨敢颔[覃韵同]撼毯糁湛菡萏罱椠喊嵌[咸韵同]橄榄

上声:二十八琰
俭焰敛[艳韵同]险检脸染掩点簟贬冉苒陕谄俨闪剡忝[艳韵同]琰奄歉芡崭堑渐[盐韵同]罨捡弇崦玷

上声:二十九槛
豏槛范减舰犯湛巉[咸韵同]斩黯范

去声:十四愿
愿怨万饭[名词]献健建宪劝蔓券远[动词]侃键贩畈曼挽<挽联>瑗媛圈[猪圈]论[名词]恨寸困顿遁[阮韵同]钝闷逊嫩溷诨巽褪喷[元韵同]艮揾

去声:十五翰
翰[寒韵同]瀚岸汉难[灾难]断[决断]乱叹[寒韵同]观[楼观]干<树干,干练>散[解散]旦算[名词]玩烂贯半案按炭汗赞漫[寒韵同。又副词,独用]冠[冠军]灌爨窜幔粲灿璨换焕唤涣悍弹[名词]惮段看[寒韵同]判叛绊鹳伴畔锻腕惋馆旰捍疸但罐盥婉缎缦侃蒜钻谰

去声:十六谏
谏雁患涧间[间隔]宦晏慢盼篆栈[潸韵同]惯串绽幻瓣苋办谩讪[删韵同]铲绾孪篡裥扮

去声:十七霰
霰殿面县变箭战扇煽膳传[传记]见砚院练链燕宴贱馔荐绢彦掾便[便利]眷倦羡奠遍恋啭眩钏倩卞汴片禅[封禅]谴溅饯善[动词]转[以力转动]卷[书卷]甸电咽茜单念<念书>眄淀靛佃钿[先韵同]镟漩拣缮现狷炫绚绽线煎选旋颤擅缘[衣饰]撰唁谚媛忭弁援研[磨研]

去声:二十八勘
勘暗滥啖担憾暂三[再三]绀憨澹[咸韵同]瞰淡缆

去声:二十九艳
艳剑念验堑赡店占[占据]敛[聚敛]厌焰[俭韵同]垫欠僭酽潋滟俺砭坫

去声:三十陷
陷鉴泛梵忏赚蘸嵌站馅




(二 )中华新韵(十八韵)(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

    十三、寒山韵 an,uan

  【寒山韵:平声】安氨庵谙鞍扳班颁斑般搬参骖餐搀川穿丹担单耽郸端帆番藩干甘杆肝柑竿尴关观纶官冠矜棺酣憨欢刊看勘龛堪宽番潘攀三叁山杉删衫姗珊栅扇煽拴栓酸坍贪摊滩湍弯湾豌占沾毡粘瞻专砖钻寒残蚕惭馋谗禅缠蝉传船椽凡矾烦蕃樊繁汗邯含函晗涵韩还环桓兰岚拦栏婪阑蓝谰澜褴篮峦孪蛮谩馒瞒男南难楠胖般盘磐然燃坛昙谈弹潭痰团咱丸完玩顽
  【寒山韵:上声】俺坂板版惨产谄铲阐舛喘胆掸短反返杆秆赶敢感橄馆管罕缓坎侃砍槛款览揽榄懒卵满暖冉染阮软伞散闪陕掺坦袒毯宛挽娩晚惋婉结碗攒斩盏展崭辗转纂  
   【寒山韵:去声】岸按案暗办半扮伴拌绊瓣灿掺忏颤串窜篡石担但诞淡惮弹蛋段断缎锻犯饭范贩泛干赣惯观罐汉扦汗旱捍焊翰撼憾悍焊幻换宦涣唤浇患焕痪豢看瞰烂滥曼谩蔓慢漫乱难判盼叛畔散汕扇善禅缮擅膳赡蒜算涮叹炭探碳万腕暂赞攒占栈战站绽湛颤蘸传钻转赚撰篆攥

   十四、先天韵 ian,üan

  【先天韵:平声】先边砭编鞭参癫滇颠巅尖奸歼坚间肩艰监兼渐溅缄煎捐涓娟鹃拈蔫扁偏篇千仟扦迁钎牵铅谦签天添仙纤掀锨鲜轩宣喧咽殷焉阉奄淹燕鸳冤渊奁连怜帘莲涟联廉镰眠绵棉年便骈前虔钱钳乾潜黔权全诠泉拳痊田佃恬甜填闲贤弦咸涎衔舷嫌玄悬旋延蜒严言妍岩炎沿铅研檐筵盐颜元圆员垣袁原圆援缘猿源辕
  【先天韵:上声】贬扁匾典点碘拣茧柬俭检捡减剪简研碱蹇卷敛脸免黾勉娩冕湎缅捻碾撵浅遣谴犬腆舔显险铣鲜选癣奄俨衍掩眼演远
  【先天韵:去声】卞变便遍辨辩辫电佃甸店垫淀惦殿奠靛见件间饯建荐健贱剑涧监舰渐谏践鉴键槛箭卷倦隽绢圈眷练炼恋链面廿念片骗欠堑嵌歉劝券县现宪限线陷馅羡献腺绚眩旋渲厌砚咽彦艳唁宴验谚堰雁焰燕苑怨院愿


  (三)《中华通韵》(十六韵)(试用版)(2018年4月)

  十一、安 an,ian,uan,an ㄢ,ㄧㄢ,ㄨㄢ,ㄩㄢ

   阴 平

安氨桉庵谙鹌鞍盦癍瘢搬般(又阳平)攽斑颁班扳鳊蝙煸编笾萹砭边鞭箯餐骖参(又恩韵阴平)襜幨搀觇川穿撺镩殚箪聃郸耽酖眈单(又阳平、去声)担(又去声)丹儋巅癫滇掂颠端翻藩幡蕃(又阳平)番帆柑肝(又上声)甘干(又去声)竿奸尴疳鳏瘝棺倌矜(又恩韵阴平、阳平)冠(又去声)官纶(又恩韵阳平)观(又去声)关憨酣顸鼾驩欢獾溅(又去声)蒹煎缣鹣搛熸鞬鳒鞯犍(又阳平)渐(又去声)笺菅兼监(又去声)艰肩间(又去声)坚歼尖戋缄湔朘涓娟圈(又去声)鹃镌蠲捐勘堪看(又去声)戡龛刊宽髋颟囡拈蔫攀潘篇犏翩扁(又上声)片(又去声)偏仟千芊迁佥钎牵铅(又阳平)悭谦签愆鹐骞搴磏(又阳平)褰阡扦棬悛弮三叁山芟杉(又啊韵阴平)删跚衫姗珊栅(又啊韵去声)舢煽扇(又去声)膻潸闩拴栓酸坍贪滩瘫摊黇添天湍湾豌弯剜蜿跹酰铦掀籼忺氙纤(又去声)先仙锨鲜(又上声)暹懁儇暄禤煖瑄喧揎萱谖宣轩殷(又恩韵阴平、上声)恹咽(又鹅韵去声、又去声)嫣崦燕(又去声)焉鄢湮胭淹奄(又上声)阏阉腌(又啊韵阴平)烟鸢眢鸳冤渊箢鹓簪糌粘(又阳平)瞻邅谵詹旃毡沾占(又去声)颛砖专钻(又去声)躜

    阳 平

残蚕惭巉躔镵蟾澶潺廛蝉僝孱(又去声)缠鋋馋单(又阴平、去声)婵禅(又去声)谗传(又去声)船遄椽攒(又上声)璠蘩繁燔樊凡墦烦矾蕃(又阴平)韩焓涵晗琀寒含邯汗(又去声)邗函郇(又恩韵阳平)轘(又去声)澴貆洹荁鬟缳寰阛圜桓环还(又哀韵阳平)镧斓篮澜谰蓝褴婪栏拦岚兰阑镰濂廉鲢裢莲涟帘怜鬑联磏(又阴平)奁连滦峦娈孪挛鸾脔銮蛮谩(又去声)蔓(又去声)馒鬘鳗瞒鞔眠绵棉男南喃难(又去声)楠粘(又阴平)年鲇黏蟠爿胖(又昂韵去声)般(又阴平)盘磻磐蹒蹁便(又去声)骈胼乾钤掮犍(又阴平)黔钱虔潜钳前鳈醛蜷筌惓痊铨辁荃诠佺全权拳泉颧鬈蚺然燃髯坛倓郯谈弹(又去声)覃(又恩韵阳平)谭痰潭檀昙填湉甜钿(又去声)恬畋佃(又去声)田阗抟团丸汍勍缤嫱赕橄羽吗锵湘迪严蜗滔蚁拖袙﹁鲂(又去声)玄悬檐颜筵阎盐研铅(又阴平)沿妍岩芫言严蜒延炎羱源嫄塬猿缘媛(又去声)援鼋湲原袁垣沅员(又恩韵阳平)园元辕圆橼咱

   上 声

俺铵唵埯揞舨蝂钣板坂版褊扁(又阴平)匾藊碥窆贬惨黪浐刬产啴铲阐谄喘舛掸(又去声)亶胆疸踮典点碘短返反擀杆(又阴平)秆赶敢感橄鳡澉管筦琯莞馆?喊罕睆缓睑拣茧柬俭检笕减剪捡简趼谫锏(又去声)戬碱蹇謇锩卷(又去声)坎侃砍欿莰槛(又去声)顑窾款揽览缆榄懒壈罱漤脸敛琏卵螨满偭黾(又恩韵上声)免沔湎勉冕缅腼渑(又英韵阳平)娩眄赧腩蝻辇碾捻撵暖遣缱浅谴绻畎犬苒冉染朊软阮伞糁(又恩韵阴平)馓散(又去声)掺(又去声)陕闪袒钽坦忐毯忝殄淟餂觍腆舔疃挽晚脘惋婉绾宛琬皖碗菀筅蚬毨猃跣铣(又衣韵上声)鲜(又阴平)藓燹崄险显洗(又衣韵上声)癣烜晅选衍俨兖奄(又阴平)弇掩偃琰眼演蝘郾黡剡(又去声)鼹远攒(又阳平)昝噆趱拶(又啊韵阴平)斩飐盏展崭转(又去声)纂

   去 声

犴岸按胺案暗黯瓣湴绊拌伴扮半办辨辩辫缏变苄忭汴便(又阳平)昪卞遍弁掑(又阳平)粲掺(又上声)灿忏颤韂钏串篡窜爨澹狚蛋贉髧氮石(又衣韵阳平)旦担(又阴平)禫诞萏啖弹(又阳平)惮淡但癜簟靛殿奠钿(又阳平)淀垫玷店甸佃(又阳平)电惦阽段缎椴煅碫锻簖塅断犯饭范贩泛梵畈骭干(又阴平)旰淦赣绀灌惯掼涫观(又阴平)祼贯冠(又阴平)盥瓘鹳罐憾汉捍汗(又阳平)旱垾菡颔翰撼悍焊瀚漶轘(又阳平)幻擐豢眩焕患痪唤涣宦奂换浣荐见件间(又阴平)饯建健槛(又上声)贱牮僭键鉴溅(又阴平)腱毽锏(又上声)箭谏瞷楗渐(又阴平)舰监(又阴平)涧剑践眷圈(又阴平)鄄桊绢倦隽卷(又上声)狷瞰阚墈崁看(又阴平)滥烂炼楝恋练潋链殓乱墁镘熳缦嫚慢漫幔蔓(又阳平)谩(又阳平)曼面难(又阳平)廿念埝畔盼泮拚鋬判袢叛骗片(又阴平)欠椠芡茜(又衣韵阴平)倩堑慊(又鹅韵去声)歉嵌綪纤(又阴平)券劝散(又上声)汕讪苫善疝鳝蟮赡钐膳擅缮鄯嬗禅(又阳平)骟单(又阴平、阳平)赸墡掸(又上声)扇(又阴平)掞剡(又上声)涮算蒜叹炭探碳掭彖万(又喔韵去声)忨腕腺县宪苋限线陷岘馅献霰羡现泫昡绚旋(又阳平)渲楦碹炫砚艳晏唁宴验谚堰雁焰焱滟酽餍鴳谳彦咽(又鹅韵去声、又阴平)赝嬿厌燕(又阴平)苑瑗媛(又阳平)垸院愿怨錾赞暂战栈占(又阴平)绽蘸站湛撰馔传(又阳平)转(又上声)啭赚篆钻(又阴平)攥

   真是不比不知道啊!哪个韵书好用,读者心里自有论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