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梁實秋《孩子》
(2008-10-24 14:28:29)
标签:
育儿孝子独生子女讥讽性梁实秋中国杂谈 |
分类: 隨便說說 |
在寫<孩子>的時候,梁正直不惑之年,思想等都比較成熟,各方面修養也較深厚。于是站在一個過來人的角度上寫起小孩的表現和為人父母的心態時就更加入骨三分。他認為,但做父母不應該以孩子為中心,事事依著孩子;孩子小時候不好好教育,長大后必然是沒有好的結果的。
梁在文章開頭用蘭姆引出有孩子的家才像家的觀點。這里是我比較認同的,雖然沒有為人父母,但是深刻體會到我母親對于我離開的感受。有一次回家的時候她告訴我,其實我不在家,她就覺得家里空空的,像少了什么東西似的。當時突然意識到,我作為一個孩子,對一個家庭是比較重要的。雖然有時候給家里增添煩惱,但同時也增添歡樂。像媽媽說的,有孩子的家才有家的氣氛。
其實有孩子的家庭,家長都會不自覺的以孩子為中心,事事依著孩子。正如文中所說,“這種風氣,自古已然,于今為烈。”現在,特別是中國推行獨生子女政策以后,孩子顯得尤為珍貴。一個家庭,不僅僅是父母,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所有的愛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孩子的地位頓時提高了,不少孩子變成了一家之主,成了家中的小皇子,小祖宗。這就難怪梁在文中很調侃道:“以前的‘孝子’是孝順其父母之子,今之所謂孝子乃是孝順孩子之父母。”
關于“孝子”說,梁自己解釋說他寫的并不偏激。他坦言說,自有小家庭制以來,見過不少很偏激的孩子的各種“惡行”,調皮搗蛋、胡攪蠻纏、沒有禮貌,但家長依然任由其性子,所謂“泰然處之”。當今的社會下,的確是有的家庭把孩子當成了小祖宗,罵不了,打不得。然而,我身邊的獨生子女,包括我自己,雖然有過類似的“惡行”,但是家長絕對不是聽之任之,而是很嚴厲的批評教育。其中的威嚇也絕對不是我們笑笑就可以敷衍過去的的“哀怨乞憐”。相信我們這一代的孩子,一定都有自己不聽話挨打的歷史吧。記得我小的時候,開始亂罵粗口,爸爸教育幾次,仍然沒湊效后,我就真的如他所說的挨罰站。現在的中國,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庭,以孩子為中心的問題也好像沒有梁老當年敘述的那么嚴重吧。當時的小家庭制下的孩子真有梁說的那么難管教嗎?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意思是說,不要違背禮教,父母活著按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去世了按照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這樣看來,這里的“無違”與梁老的“無違”有一定的出入了。我想,在這里,梁老想要說的是“不要違背他們的意念”的意思吧。
梁老在文中舉了個外國故事,很吸引讀者。故事中,一個專家走到調皮搗蛋的孩子跟前威嚇他說要打碎他的腦殼,那小孩才乖乖跳下商店陳設用的罵,跟母親離開。梁說如果沒有體罰,這樣的恐嚇就不被小孩接受了。但是,理性的想一下,體罰還是要分程度的,適當的罰站,罰跑步,罰跪搓衣板之類的當然是可以的。但太暴力的體罰就不能施用在天真無邪的孩子身上了。我的成長中確實是伴這體罰的。當然,那樣的體罰絕對不是暴力。罰站,罰做下蹲,罰打屁屁,這些“家法”都在我身上使用過了。我個人也不覺得體罰傷害了我,有損我身心健康。
另外我雖然是同意不應該廢除體罰,但個人覺得體罰是不能濫用的,若是能用其他循循善誘的辦法教會孩子的,就盡量不要用體罰。一個小孩要是習慣于奇形怪狀的體罰,那就十分可怕了。體罰只能是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用。這一點,我就很感謝我的父母,我的成長過 程中,大部分的教育還是母親溫和的教導。伴隨著心靈溝通的家庭教育總比揮舞著皮鞭的教育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吧。
梁將運動分類舉例表述不同的家長對孩子的態度。一類是極度悲觀型,覺得被喻為珍珠寶貝的小孩長大終至草木同朽;一類是極度樂觀的,時刻幻想孩子長大必成大器。當代就是前一類的比較多。梁用了漫畫的例子,諷刺了那些盲目溺愛孩子的家長。無論孩子做什么都找到其中顯示孩子很好的理由,還樂此不疲。我對這樣的家長深有體會。他們不承認自己孩子的錯誤,還幫著孩子找各種理由。比如,我曾经有一位同學,自己不認真學習,考試成績不理想。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地認為是老師水平差的緣故。換了班級,成績還是不好,家長覺得是老師沒有耐心教他的孩子。這樣的家長,不就是對孩子盲目樂觀,時刻對孩子充滿美好的幻想,對孩子的過錯視而不見的典型例子嗎?這樣的家長和梁描述漫畫中那個抱著孩子,孩子拿玩具敲打他的頭,他還笑得樂呵呵的家長同出一轍了。
最后文章說,“孩子中之比較蠢,最懶,最刁,最潑,最丑,最弱,最不討人喜歡的,往往最得父母的鐘愛。”對梁老兀然得出的這樣的結論,我就不敢茍同了。父母和老板一樣,一般還是會比較喜歡最乖最聽話的吧。而西游記里的唐僧,按照如今網上流傳的“唐僧企業用人之道”說唐生喜歡的是八戒,那也是因為八戒比較會討好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