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梦手册》第一部分梦的定义、梦的理论和释梦方法
(2010-04-29 22:40: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解梦资料精彩梦例 |
第一部分
梦的定义、梦的理论和释梦方法
第一章什么是梦
梦,这个既美好又飘渺、既满足又虚幻的生理现象,从古至今,曾经给予人们多少永远无法得到的东西,但又带给人们多少迷惑和惆怅。
它像一望无际的大海,风平浪静时让人感觉安详;然而瞬间,风雨飘摇让人感觉忧郁;而瞬间它又晴空万里,让人感觉心旷神怡;眨眼它又波涛汹涌,掀起滔天大浪,让人感觉无比畏惧彷徨。
历代科学家为它耗尽了毕生精力,至今还有许多科学家在探索。究竟什么是梦,应该如何给梦下个定义呢?从有关资料来看,人们的意见还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就来看一下古今中外有关对梦的解释。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梦的解释
中国古代哲人对梦的看法,凝聚着先哲的智慧。早在甲骨文时期,“梦”字就是用一个人睡在床上,用手指着眼睛来表示,即“目有所见”谓之梦。
庄子将人生分为两种状态:寝与觉。寝指睡眠,魂交即梦,觉指清醒状态,指身体感官对外界的反映。
荀子提出“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梦、偷(幻想)、和谋划都属于人的思维活动,梦与睡眠紧密相关而不受主体控制,而偷(幻想)则在清醒和睡眠之时均可驰骋,而谋划则受意识控制。
墨子说:“梦,卧而以为然也”。认为梦是人在睡眠中认为自己看见了什么,以为发生了某些事情,是睡眠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黄帝内经》对梦的成因及其表现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内经》释梦的主要观点是:梦是人心身交互作用的结果,梦对人的身体状况来说,主要反映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反映生理机能状况,如“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二是反映本能欲望,如“客于阴器,则梦接内”。三是反映病邪致病的位置,如“客于肝,则梦见山林树木”。四是反映脏器的盛衰,如“肝气盛,则梦怒”。五是反映噩梦往往是重病症疾病的先兆,如“少气之厥,令人妄梦”。
《中医解梦辨治》一书认为,梦是受躯体内外刺激引起的,发生在睡眠中而又不易为自我控制的一种心神活动。
明末清初的学者提出“醒制卧逸”学说,认为梦是人的意识活动,尽管睡眠时意识在梦中推动控制,但仍然不能摆脱主体控制。
清代学者明确提出,气血阻滞脑气所至,“这一点与黄帝内经的淫邪发梦说想承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认为梦是人脑的产物,而非人心的产物,与西方的梦理论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