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糟粕的教育让孩子成为木偶
史提芬周
每天晚上我都和嘟嘟一起读睡前故事,里面的有些词汇,有时我也在犹豫是否要读给他听。例如讲《不一样的卡梅拉》时,每一册里都有诸如,“他的脑子进水了吧?”“走开点,别挡了我的阳光,讨厌鬼!”“你这个笨家伙!”“美女,我请你喝一杯怎么样?”“想打架吗?你这个冻鸡蛋!”“我要把你剁成肉酱!”
开始的时候,我试图跳过这些语句来接着讲故事,但发现故事没有了张力,情节出现了断档,情绪不能充分表达,鲜活的故事总感觉缺少了跳跃的音符。然后,我把这些句子也加了进来,故事显得连贯自然,里面的人物也有灵性和动感了。而嘟嘟并没有因此就每天把讨厌鬼和笨蛋放在嘴边,他在自己甄别,加上自己的判断,总要追问某句话是谁说的,还要总结某幅图画是什么意思。
我庆幸自己没有做自以为是的剔除所谓糟粕的行动,而是逐渐地锻炼他自己去区分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这样他才会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和道德观。
有些教育部门正在做着愚蠢的事,想要把《三字经》去掉糟粕的字句然后推荐给学生去诵读。“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因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
姑且不论孟母三迁是否应该被删除掉,单就他们删书的行为和理由,足可见到我们教育的一大弊病:自以为是、包办替代、简单粗暴、强加干预。孩子有自己的消化吸收鉴别能力,怎么可能越俎代庖,将他们认为的精华直接注射进去?这样的孩子只会丧失了机能,成为毫无生命力的木偶。
去粗取精是一个过程,一个消化吸收理解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积极互动的过程,更是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的结果。看电影,不会只欣赏高潮部分和经典台词;踢足球也不是围着球门乱射或者看进球集锦;儿童的阅读当然也不能只把经过教育部门删减过滤、嚼来嚼去吐出来的所谓精华让孩子去看,除了倒人胃口,起不到其它功效。
为了让毛驴干活,却又嫌弃它的嗓门大,直接阉割掉,甚至让它和马弄出个奇怪的物种--骡子来干活。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把孩子的思想阉割掉,更不能把阉割后的东西统一塞进孩子的脑中,把他弄成为只知道干活,一生都很悲哀的骡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