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四种爸爸做不得
史提芬周
http://www.hznbc.com/bbs/UpFile/UpAttachment/2006-9/200691595656.jpg
究竟什么样的爸爸是好爸爸,如今争议很大,也尚无定论。但我认为有下面这些特征的爸爸该深刻检讨下自己了,这样的爸爸最好别做。如果有异议,欢迎讨论和拍砖。
放任不管
传统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很多人认为管孩子是妈妈的事,当爸爸的主要责任是挣钱养家,创造好的生长和物质环境就行了。持有这样的观点,男人就不会主动去照顾孩子,甚至女人也会阻拦男人来管孩子,“一个大男人,婆婆妈妈的管孩子,真不像话,赶紧出去办大事和正事得了!”
有了这样的观念,即使男人不忙,也会装出忙的样子,很晚了才回家,不愿意分享与孩子在一起的欢乐,有的为了躲清闲,把正在哭泣的孩子丢给母亲,自己到另一个房间去睡。
还有的爸爸重养轻教,以为孩子生下来养大成人,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将来能否成才、成人就看孩子自己的造化了。因此,这样的爸爸只顾孩子吃饱穿暖,而对孩子的品行等等漠不关心,直到孩子出了问题才幡然悔悟。
粗暴打骂
孩子犯了错,你会打孩子吗?理智告诉你不能打,但似乎也难有定论。当你恨的牙痒痒的时候,更要强制自己冷静下来,发怒无济于事。当爸爸的大动肝火,厉声地训斥,甚至打骂,这样能起到实际的效果吗?我看未必,有的孩子逆反心理严重时,越是打骂斥责,他就越是要这样,非要和你对着干;有的遭受打骂后,自卑心理会让其自暴自弃,随波逐流;更多的是畏惧胆怯,虽然听话了,但却越来越没有个性和灵性。
粗暴打骂的前提就是当爸爸的没有耐心,不愿意与孩子交流,不理解孩子为什么犯错误、不听话,更不愿意听他们的解释。孩子犯错误或者提出不同于父母的建议,或者不满和逆反,当爸爸的,如果只知道用自己的威严强行压制孩子,用暴力手段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只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伤,自信心受到打击。
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让他理解自己犯的错误,甚至有些事情仅仅是从成人的角度看是不妥的事情,就不能强行逼着孩子就范。
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不知是爱子心切,还是对孩子期望过高,每天对着孩子唠唠叨叨。孩子的在家里的一举一动都成了爸爸唠叨的对象: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碰,不能看电视,赶紧写作业,字怎么写的这么难看……弄的孩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经常的反复的唠叨,扰乱孩子心情,当孩子忍无可忍之时,就只能粗暴回应了,结果是父子两败俱伤,耿耿于怀。过度的唠叨,容易使孩子腻烦、暴躁和伤心,甚至会疏远对父亲的关系,对于心理脆弱的孩子,过分唠叨还是过激行为的导火索。
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智慧、宽容、理智、豪爽的化身,反复唠叨让这些形象全无。虽然从心底说,唠叨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心和苦心,但也明显是不信任、不放心自己的孩子,以为自己唠叨一番,孩子就能记住了,自己心里也踏实和舒坦了。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孩子在逐渐长大,需要自尊、自信和自立,该放手时就得放手,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做好。过度唠叨,孩子逆反不爱听,唠叨的效果为零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孩子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以灌输的方式反复唠叨,喋喋不休的命令,孩子只能成为被动的角色。经常唠叨的爸爸应该适当减少一些自己的期望,在合适的场合,与孩子一起交流和探讨,不能语气生硬的命令和指使。多让孩子自己作判断、作选择,承担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责任,自己主动为未来着想,而不是等着父母铺设好道路。
溺爱骄纵
秉承富养观念的家长,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对孩子宠爱甚至溺爱,对孩子的要求无度满足,百依百顺。也许这被当作无私的爱,但实际上可能是最大的伤害,娇生惯养下,孩子有可能只知道享受,不懂得奋斗,离开了父母的庇护,生存可能都成为难题。
有的爸爸出于爱子之心,包办孩子的一切,处处照顾孩子,时时保护孩子。每年大学入学,都能听到不少雷人的新闻,有豪华接送的、带保姆上学的、每个细胞都需要空调的、母亲要陪读到博士的……父母的大包大揽,让孩子失去了生活的本能和应该学会的技巧,缺少独立成长的动力和勇气,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于社会上的人,这岂不是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吗?
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是过多的爱只会阻碍孩子个性成熟,限制孩子的人格独立和完整。溺爱,其实只是一种自私的爱。溺爱使孩子“少年不识愁滋味”,长大了离开家长就六神无主,不知所措,这到底是爱还是害呢?
相关阅读:
三岁就上网偷菜,是对还是错?
到底是上大学还是上幼儿园
少年戒网中心死亡事件后的思索
儿童高消费不等于富养孩子
挨批评就跳楼,生命之花为何如此脆弱?
为高考蒙羞:谁在考场上胆敢抢人试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