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捏族的出现源于婴幼期教育不当
史提芬周
“如果心情不好,就去超市捏捏方便面!”
这样的发泄帖子出自某白领,据说已经有了新的称呼:超市捏捏族。多为一些年轻人,以在超市捏碎各种食物来发泄情绪、缓解压力。一位捏捏族甚至在其网上日志中写道:“每次去超市买东西都喜欢趁服务员不在的时候捏几包方便面,那声音,那手感,让我得到极大的满足。”而对于包装袋里充有气体的膨化食品,要“先用针扎一下,等气出了再捏下去,虽说麻烦了点儿,但是重在享受那个过程。”
对此,许多专家称,现在生活节奏快,很多白领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压力,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出来,像“捏捏族”这种揉捏食品的做法就属于行为宣泄的一种。“宣泄压力有各种方式,但前提是不能做出打人、骂人、损坏物品等不当行为,更不能为了发泄而做违法、危害社会的事情。”
还有心理专家称,超市捏捏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明显的强迫行为,如果找不到正常的宣泄渠道,继续使用这种方式来缓解焦虑情绪,很可能发展成强迫症。
甚至有人撰文说这是应试教育的失败……
本人对以上原因分析基本持赞同态度,但我想这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我认为出现捏捏族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很多人在婴幼儿时期,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
儿童在各个阶段都有敏感期,错过之后,会影响一生的行为和发展。从孩子八九个月开始,进入了手的敏感期,他需要抓、捏、拿、碰、摔、扔各种他碰到的物体,去体会、去感知,这是儿童探索世界的方式。
他会捏一些大人看起来很脏的东西,例如把食物使劲的抓捏,抓碗里的菜,捏碎香蕉,然后弄的到处都是。甚至还对刚撒的尿抓一通,还要抓抓刚拉出来的粑粑……
很多家长,对此毫不理解,怎么弄那么脏的东西?然后禁止孩子抓这样的脏东西,香蕉、苹果都弄好了之后给宝宝吃。小孩子的手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体会不到黏糊糊的感觉,体会不到摔东西的乐趣,不知道捏东西的感觉。
错过了手的敏感期的孩子,长大后会出现一些补偿行为。看书的时候撕书吃书;吃饭后把各种东西弄在一起搅拌……
在公德心缺失的前提下,这些错过了手敏感期的孩子长大后,压力大不通过正常渠道排解,就采取了非常手段,到超市捏方便面寻找快感,释放压力。
所以,对已经出现的捏捏族,自身应多寻求一些正当的宣泄手段,不能以破坏他人财物为乐趣。身为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多多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首页推荐:
养儿养女到底哪个更划算
论坛热图:
王宝强太像灰太狼了
博客首页:
灰太狼老公的悲惨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