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歌声的尴尬囧事
史提芬周

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说,有些书假如你不在少年时代读过它,为它动过情,便等于一生错过了它。我觉得有些歌亦是如此。虽然很多歌记不住谁唱的,歌词也许也听不懂,但那种旋律却一直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成为心中永恒的记忆。
童年的时候喜欢闹,喜欢和小伙伴们疯玩,也喜欢静,喜欢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看着变化多端的白云,感觉很惬意。那时乡村的夜空,繁星点点,似乎触手可及。不像现在城市的夜晚,即使是晴天,也只是偶尔能看到几颗比较亮的星星。
动静相宜的童年,更是少不了歌声的陪伴。家里刚刚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的时候,每天都捧着听,然后是跟着里面哼唱,能想起来的是蒋大为老师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后来家里面东凑西凑,买了一台黑白电视,一直看了12年。
89年的春晚,一首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歌声与微笑”马上打动了我。“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几乎每天都要哼上几遍,然后是痴迷上了唱歌,由此还发生了很多想起来好笑的囧事。
边走边唱,掉进了水坑
直到现在,我走路的时候,除了注意看信号灯和来往车辆之外,地面状况和来回走的人是基本看不到的。所以熟人在我身边走过,还以为我不搭理他们呢,实际上是真没看到。当然最惨的是掉进了水坑和没看到媳妇从身边走。
那次是一边哼着歌,一边专心走路。“我想唱歌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结果刚下过雨的路面上,低洼处有个水坑,我走到近前,腿已经迈了出去才发现,但已经收不回来了……鞋全湿了,裤子上还溅满了水和泥!
世事难料,这件事情之后,我走路注意多了,但想不到成年后还发生过一次。(暂且不表)
割草唱歌,捅了马蜂窝
这是一件现在想来好玩,当时痛苦万分的经历。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晨光着小脚丫,走遍竹林和山岗,她采的蘑菇最多,多得像星星数不清,她采的蘑菇最大,大得像那小山庄满筐”
在这首歌的指引下,我也独自上了山,不是去采蘑菇,而是去割草。割了一大捆草了,哼的正来劲呢,我的镰刀一下子碰到了一个马蜂窝。这是我平生唯一的一次捅了真正的马蜂窝。这些哥们真不是闹着玩的,马上把我围住,一阵乱叮,脸上、胳膊、后背上叮了十多处大包。我扔下镰刀往家跑,一路上马蜂们也不忘了围追堵截,疼的我哇哇大哭。
回到家,妈妈给我往外拔刺,当听到她说,叮了我之后,马蜂也活不多久了。在疼痛之余,又有点可怜这些马蜂。
自习课唱,挨老师批评
那次午休,同学们都趴在桌子上眯一会觉。下午自习课的铃声响起来了,老师也走进了教室。也许是唱歌着了迷,大家都在安静地看书,我竟然坐在后排哼起了歌!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
同学们惊呆了,没有人乐,我也感觉到了自己的窘态,抬眼偷瞄老师。老师一直低着头看教案,过了10分钟之后才说,“以后谁想上课唱歌的,出去唱!”
……
虽然有着这些尴尬囧事,但童年的歌声一直伴我成长。远去的这些歌声,现在听起来,依然特别亲切。使经过世事磨砺的我,平静、淡定的心又起了丝丝微澜。童年的歌声,无论怎样,你都是最美的旋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