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传统的真相
史提芬周
战国时代的荀子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把尊师重教看做关系国家兴衰的大事,两千多年前有如此高见实属不易。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传承者,这是获得尊重的最主要的原因,然后才是为人师表、以德示人。在《吕氏春秋、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疾学在于尊师”,讲的就是,要想很快地学到知识,重要的是要尊敬老师。
我国也素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有流传着相当多的尊师故事,例如一字之师、程门立雪等。甚至在古代,老师还能够“天地君亲师”,与万物之母天和地、万民之主君、人伦之根父母双亲并列成为人们最尊敬的人。然而,事实的真相呢?恐怕打的折扣比商场里的大甩卖还低吧!
天地没什么可谈的,先来看看古代的君主是如何尊师的。只要不是昏庸愚昧透顶的皇帝,想要治理国家,断然离不开老师的教化之功。据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率群臣出巡到现在的河北省北部地区。某日,正在赶路,忽然命令停车,下车之后,向着一片荆条便拜。然后才向迷惑不解的随从大臣解释道:“想当初,我在邯郸当人质时,曾有位老师教过我。老师手里的荆条与这里的荆条一摸一样,如今见荆条如见恩师,叫我怎能不下拜呢?”对当年的老师如此念念不忘,确实让人动容。但同样的一个秦始皇却也做出了让后人诟病甚至留下恶名的事件:焚书坑儒。史载其活活坑杀了467名儒生,当然这些儒生未必都是老师,但其中必然有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老师,爱思索,有时难免不顺应皇帝的意思。不听话换来的后果就是被用土活埋,用死亡的恐怖与窒息的痛苦一点一点地折磨儒生。也许很难想象这就是那个尊师的秦始皇,对待老师,敬亦始皇,杀亦始皇。当对皇权无碍时,便扯起尊师的大旗,藉以感召天下士子;于皇权有害时,则翻脸不认人,置之死地而后快。
接下来看看读书人如何看待尊师的。读书人尊师,有的是钦佩老师学识渊博,有的是佩服老师人格高尚,有的是感念培育之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实行了科举制度之后,老师直接关系到读书人的前程,尊师开始染上并且不可救药地戴上了更多的功利色彩。私塾里的启蒙老师还在其次,最不能不敬的是主考官。科举时代的主考官都由官员兼任,会试的主考官有很多都是朝廷重臣。所以,无论考前考后,总有工于心计的的士子拜帖求见、攀龙附凤。只是这种“尊师”本义已失,跌入邪路了!
再来看看黎民百姓。传统社会等级森严,底层社会的老百姓基本被隔绝于文化大门之外。这就使得普通老百姓对文化及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怀有几分敬畏之心。敬畏的另一面就是仇视,莫名其妙的有几分敌意。这种复杂态度,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生存状态差别,老师从事脑力劳动,一般庶民从事体力劳动;二是老师像是待嫁之身,不知将来是否发达,若是科举得意,前程不可限量,若是仕途无望,永远做一个寒酸塾师,则大可不必恭敬。在等级社会里,官阶比知识更被世人所尊重,如果不与仕途相连,老师的地位一落千丈可就可想而知了!“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这句不知始于何时的民谣可以说是乡间塾师地位的写照。
如此看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尊师传统,虽然源远流长,但可能只是涓涓细流,势单力薄!
现在,传统的教育观、教师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尊师之风由往昔的文人传统逐渐变为整个社会的新风尚。但是,凡事都怕但是,传统的根性根深蒂固,一遇时机,便会滋生作乱!刀砍老师、追打老师,还有脑残人士得意洋洋地发帖说自己打过老师,跟帖叫好者一片!我觉得这是永难磨灭的耻辱,这是一桩多么野蛮、丑陋、愚昧、残忍的恶行!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文明发展的原动力,轻视老师足以延缓社会前进的步伐,歧视、殴打、迫害老师更会使世风堕落!
尽管给老师涨一级工资还要瞻前顾后,欲动又止;尽管有不少人尊师是为了子女上学方便、升学就业等功利目的;尽管有些人像白眼狼一样,不但不尊师,反倒反咬一口。但主流的声音依然是尊师重教,而且科教技兴国也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完全理由相信,尊师将由社会的导向化为人们的心理需求。
明天的目标是什么,我们都以争当老师为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