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人生智慧》曾仕强

标签:
教育文化杂谈 |
分类: 彩虹书屋 |
《道德经》在西汉景帝前,就叫《老子》。到了唐玄宗的时候,《道德经》被尊称为“真经”。
我们一般人,想到真就想到假,老子就是要破除我们的这种认识。我只是说,如果你把真和假相对,非假即真,非真即假,那你将终生痛苦不堪。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你去古董店,看到一件古董很喜欢你就问人家,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人家说这个不是假的。他为什么不说这个是真的,而只说这个不是假的?什么道理?意思是说,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你说这个玉璜,它就是玉的,那是不是当年用的那个玉璜,我不知道。所以我不敢说它是真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说,真的跟假的不一定是相对的。通过《易经》的观念,大家很容易想到,有一部分是真的有一部分是假的。真的很少,假的也很少。最多的是什么?非真非假,又真又假。这样一来,很多人就开始搞不懂了,真的跟假的都很少,那最多的那一部分是什么呢?一个字,就叫“实”。所以,现在读老子的书,我们一定要记住,真假当中还有一个东西叫作“实”。所以,中国人经常讲“我们说实话”,很少讲“我们说真话”。
《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二变成三,整个路子就活起来了。既无言说,又有何争?就是无争于天下,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观复便是观天地之心。老子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是不忘本。
我们以往都是按照自己的常识来判断这个对,那个错。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常识本身也有问题。标准不正确,你判断出来的东西可能正确吗?因此我们必须抱着很冷静、很恭敬、很真诚的态度,好好地看看老子的文章,然后回过头来要调整自己,而不是用自己的看法,来判断老子这个对、那个错。我们不是来批判老子的,我们是来了解他为什么写了这五干个字。
画面上老者背后的圈圈是什么,是这幅画的关键。你说是太阳,那真的是太阳吗?你说“我知道了”,那是代表圣人有很大的能量。是这样吗?画中的这位老人就是老子,圆圈就是道。老子跟老虎讲什么呢?就讲道。只有讲道老虎才听得懂,讲其他的老虎全不懂老子为什么要去跟老虎说话呢?这个才是对我们最大的启发。他告诉我们,《道德经》要讲的是真话,而讲真话是有高度危险性的,就好像跟老虎讲话一样。老虎代表什么?代表诸子百家。诸子百家都非常有学问,但各有不同立场,讲出妥当的话,就成一家之言。可是老子一看,这样造成了很多的纷争,各说各话,每个人都说自己对。讲到这里,大家应该会恍然大悟:我们现在的时代其实和老子那个时代相差不远—一多元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谁都不知道。老子很着急,这样还得了?所以他就想要讲真话。可是讲真话,你活得了吗?历史告诉我们,讲真话的,不是活不了,就是活不久。
《老子传道》这只老虎服服帖帖,但老子知道这只虎是会变的,它也很可能马上就把本性暴露出来。所以跟老虎讲道,一定要小心。老子弯下身来跟老虎讲话,就表示他是柔的,老虎是刚的,他不跟老虎硬碰硬。跟老虎讲什么它都听不懂,老子靠什么跟老虎沟通呢?就是靠《易经》里所讲的那个“应”字,这个“应”是“感应”的意思,我们人与人之间互动靠的是感应,不一定要靠嘴巴说得再多,不如把你的信息透过无形的管道传达给他,这个叫作“心连心”。当两个人心连心的时候,你不说对方也知道。但是我们现在都太相信嘴巴,非讲不可,把感应的能量弄到最小。
道就是含含糊糊,搞不清楚。凡事都有两面性,有一利必有一弊;同样,有一弊必有一利。所以,遇到“好事”别得意,遇到“坏事”别沮丧。如果真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和问题,我们的人生,将会少一些苦恼,多一些快乐。
人生三个字,除了“上”字,还有哪两个字呢?“上”,经常要加一个竖,叫作“止”,适可而止。任何事情在求上进的过程中,都要适可而止。这个止非常重要,如果止不住冲过头,那就糟糕了。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后终结在一个“正”字上。这个“正”就叫作“道”。我们说一个人很“上道”,就是从“上”到“道”。上→止→正
前一篇:拖延症
后一篇:一万小时的练习——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