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名人故事

(2020-01-25 09:53:21)
标签:

杂谈

文化

育儿

分类: 资料
作为一个太原长大的人,生活在其中的时候司空见惯,有些看似习以为常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古老的,智慧的……故事很多很多,要了解2500年的太原城绝非一件易事。当骑着公交车穿行在太原市每一条大街小巷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厚重。每次驻足于先人留下的古迹前,我能听到百年前的铜铃在风中轻轻召唤忙碌的都市人。时代的变迁为太原这座老城冲刷出新面貌的同时也剥落了历史的斑驳,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忽略了时间沉淀下来的色彩。一句外地人不懂笑点的太原方言,一个朋友相约见面的”老地方”,一碗香辣可口的面皮和灌肠,以及我一直不太懂的”头脑”,还有亲切又诙谐的太原口音,都可以让我找到一种说不大清楚的归属感,很温暖、很实在,很理直气拄。在这个浮躁的读图时代,很难奢求用文字晚留住匆忙的脚步,那么就让我们用调侃的意味做一次尝试吧。
台骀:男,华夏族,黄帝的五世孙、少昊的玄孙,为帝喾的治水官。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治水时间早于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成功治理江河的创始人。
他所属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晋人,事迹散见于《左传》《山海经》《史记》《水经注》等古典籍。传说台骀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师,远在荒蛮上古时,洪水滔天,泛滥成灾,被授为玄冥师(负责治水的官吏)的台骀为平水患,辗转于甘肃、陕西、山西、青海等广大地区,降伏水魔,造福人民。因为治水有功,台骀受到帝颛顼的嘉奖。台骀死后,被尊为汾河之神,又称台神。
台骀祖父为张挥,发明创造了弓,为张姓始祖,故台骀也被尊为张姓第三世祖。
唐叔虞:
晋国的开国始祖是唐叔虞,字子于,为周武王的幼子,周成王的弟弟,姓姬。根据西周“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他被封到今山西境内。公元前842年周都“国人”暴动,周厉王逃奔于彘(今山西霍州市),公元前841年开始了“共和行政”,称共和元年,这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也是晋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关于叔虞封唐的问题,历代文人学者已有不少考辨文字。“桐叶封弟”一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重言》,原文如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桐叶以为硅,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日:‘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封叔虞于晋。”此说亦可见于《史记·晋世家》和刘向《说苑·君道》。
关于晋祠,由于历史邈远、典籍残缺,唐叔虞更多的事迹已经难以追寻了。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如今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今天,当我们来到悬瓮山下,凭吊晋祠,对姬虞的敬重之情禁不住油然而生。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开创者,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永远值得纪念的。
豫让
豫让是太史公笔下五大刺客之一。五大刺客,曹沫、专诸是春秋时代,聂政、荆轲是战国时代,豫让夹在中间,是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豫让其实带有两个时代的印记。
三家分晋,是战国开始的标志,从此,布衣之士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豫让作为智伯的家臣,正是这一事件的见证者。
作为一个历史转折中的刺客,豫让说出了足以震荡中国历史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他之前的曹沫、专诸都不是“为知己者死”:曹沫手剑劫齐桓,是为雪战败之耻;专诸刺王僚,于公子光、伍员仅为宾客。而豫让和其后的聂政、荆轲则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典例。我们当然不能说豫让是这种士风的开创者,但把这种士风上升到文化意义上,他是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
不仅如此,豫让吞炭为哑,隐姓埋名,自苦其身,只为刺杀赵襄子,然而当他的友人劝他屈事仇人、伺机而动时,却被他断然拒绝了。
我们读《豫让传》,还应当表彰一下赵襄子。作为被刺杀的对象,赵襄子不以为忤,不仅曾赦免豫让,还允许他斩衣三跃,同样也代表了先秦士风重义的一面。
这些矫矫不群的布衣之士,他们没有骄人的丰功伟业,有的只是一腔血气,有的只是壮怀激烈;他们只是一介之士,却给历史增添了悲慨壮烈的色调,赢得后人的凭吊感泣,这大概就是豫让们的价值吧。
常惠
常惠,并州太原人,是活跃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外交活动家,出生年代不详,死于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自报奋勇,响应招募,随中郎将苏武一同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在苏武等汉使回归汉朝的周折上,在同匈奴权贵的斗争中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干。汉昭帝嘉奖他的劳苦,将他从一位临时招募的下层官吏破格提升为光禄大夫。常惠又代苏武典属国之职,潜心尽职,功绩卓著,史称“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高欢、李世民、武则天、狄仁杰、杨业、王之涣、王维、米芾、罗贯中、傅山、赵简子
太原——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人杰地灵,曾经产生过许许多多著名人物。太原的老街有很多,传说也不少。太原公交自行车,帮助我们走遍了古城的东西南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