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的行头

(2019-09-26 11:24:00)
标签:

杂谈

文化

休闲

娱乐

分类: 运动养生
行头是京剧演出人物所穿服装的总称,是京剧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京剧的行头是在宋、元、明三代服装样式上,借鉴清代服装的特色装饰提炼、美化而成的。京剧的行头设计遵循自己的程序性和通用性原则。
一、蟒是蟒袍的简称,在京剧中是帝王、后妃、高官上朝、升堂、出巡时穿的礼服。京剧中的蟒以明代蟒袍式样为基础,款式分男女。男蟒袍上绣着云龙、海水纹。
蟒袍上绣的龙形也大致分为三类,即团龙蟒、行龙蟒、大龙蟒。
团龙蟒的应用范围很广。团龙纹样严谨规整,装饰性强,显得文静,沉稳。在布局上呈对称形式,全身计十个龙团,以流云、八吉祥插底作陪衬。从颜色上分有:黄色团龙蟒、红色团龙蟒、绿色团龙蟒、黑色团龙蟒、白色团龙蟒、粉色团龙蟒。
行龙蟒身躯舒展,昂扬矫健,具有动感,适用于性格粗犷的人物。其布局,有左右对称式和上下均衡式两种。上下均衡式的气势更人一些:一龙腾空俯首向下,一龙翻身回头向上,呈戏珠之状,并相应地陪衬以大云朵。蟒水采用立卧五江水,即以五个立水表示五条江,卧水环绕其间,奔腾泻流,具有倒海翻江之势,象征人物独霸一方的非凡气概。平金绣法。
蟒上龙纹最生动、最有气势的当属“大龙”。其姿态,一般为龙头朝下,龙尾向上(甩到左肩部位),气势磅礴。依其姿态可称为“降龙”。龙口喷吐海水,更增生动之感。蟒水中又绣一条小龙,与之上下呼应,别有情趣。这种大、小龙相呼应的图案纹样,名曰:“教子升天”。全身平金绣。服色为红,象征人物位高权重。
蟒袍是文武官员最常用的礼服,因袍上绣有蟒文而得名。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趾)”得出五爪为龙,四爪(趾)”为蟒的结论。其实不尽然。到了清代,尽管在名称上将龙、蟒划分得十分清楚,但在图像的反映上往往是一致的。地位高的官吏照样可穿“五爪(趾)”之蟒”,而一些贵戚的到特赏也可穿着“四爪(趾)”之龙”。龙纹袍服,用于皇帝的可称为龙袍,而用于普通官吏时,只能叫蟒袍。在颜色上,只有皇族可用明黄、金黄及杏黄。普通人一般为蓝色及石青色。
女蟒的款式与男蟒基本相同,但也有独特之处。首先其尺寸较短,长仅至膝部,身后无摆。其次,女蟒上所绣的纹样以凤凰、牡丹为主,因为穿用女蟒的多为地位尊贵的女性角色。蟒袍中还有一种特别的老旦蟒,是给有着很高身份和地位的老年妇女角色专用的。老旦蟒所绣的纹样不会单用凤,而是绣上团龙或团龙凤,表明该人物有着非同一般的身份地位。
"蟒水"的具体形状,有弯立水、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全卧水五种。蟒水的规范性也很强,使用何种蟒水,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二、靠又称“甲”,即甲衣,是京剧中武将通用的戎装。靠的式样源于清代将官所穿的绵甲戎服。这种戎服不像古代铠甲那样以甲片为主,而是仅在前后心及肩部等处缀有金属饰片,并没有实战护身作用,而更像是礼仪用服。在京剧舞台上,人物开打时,靠这种夸张的造型,能够极好地渲染激烈紧张的战斗气氛。
靠有软、硬之分。硬靠在甲衣上插有靠旗,表明人物已经全副武装。一旦开打,靠旗翻飞摆动,把舞台上的激烈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软靠指穿靠而不插靠旗,表明人物是武将的身份,但并没有处于战斗场合。
女式靠要表现女将英武,又不失女性气质和美感,所以其靠肚较小下面还缀着两三层带,在肩部甲片下另衬有荷叶袖,穿时还要配上云肩,比起男式靠来就更加具有装饰性和柔美之感。女式靠靠肚和袖上所绣纹样多为双凤牡丹,色彩绚丽,这是为了突出女性的特点。
武将身份和性格的差异在靠的颜色上也得以表现。一般来说,红靠为元帅,绿靠为大将。黄靠为贵族、老将,白靠为年轻武将,黑靠为彪悍猛将。
三、云肩也叫披肩,多以丝缎织锦制作,大多数云肩用四个云纹组成,叫四合如意式,还有柳叶式、荷花式等等,上面都有吉祥命题,例如富贵牡丹、多福多寿、连年有鱼等等。明清的时候流行很多,大多都在婚庆喜宴等场合使用。云肩是从隋朝(581-618)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它围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到清代(1644-1911)时,云肩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婚嫁时成为青年妇女不可或缺的衣饰。发展到后来,云肩多在岁时节令或婚嫁时佩戴。
四、帔(pèi)
帔是京剧中帝王将相、官吏乡绅及其家属所通用的一种常服,一般在居家或非正式场合穿着。帔是在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大袖褙子的基础上进行装饰美化而成。作为常服,帔是大领对襟的样式,袖子宽大,胸前饰以飘带,既加重了装饰感,同时又不失大气华贵。
帝王专用的帔为黄色,上面一般绣着团龙图案。中级官吏和豪宦乡绅一般用较稳重的色彩,如紫红、古铜、深蓝、秋香等色,并且多绣团寿字、团鹤等象征福寿延年的吉祥图案。状元登科、官吏婚典及喜庆团圆场合时使用的帔是大红色的,团花纹样。皇后、贵妃专用的帔是明黄色的,绒绣团凤,下身内系百褶裙。
帔中较为独特的还有一种女花帔,也就是为所谓的“大家闺秀”穿用。这种帔上绣以单独纹样的枝子花以及兰草、蝴蝶等,既典雅又活泼,能够把妙龄少女天真活泼的形象衬托得异常生动。
五、褶,又称“褶子”,是京剧中平民百姓通用的一种便服,也可用于文武官吏及其眷属。褶的款式为大襟、斜大领,男褶长度到达足部,左右胯下有开衩,宽身、阔数袖;女式褶为对襟、小立领,长度仅过膝部。男褶既是单独外用的便服,又可当作蟒、帔等服的衬袍。此外,其还可与箭衣构成“套服”,供武生、武丑、武花脸行当的人物敞穿或斜披。
旦行所穿着的褶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式样,一种是老旦行当所穿,穿着的人多为家境贫寒的老年妇女,另一种是青衣行当所穿,又可分为花褶子和素褶子两类。花褶子是绣着飞鸟、蝴蝶或花卉等图样的褶子,一般是小姐等角色所穿着,穿帔时衬在里面。素褶子就是没绣图样的褶子,又称“青衣”或“衣褶子”,是贫困的中青年女子的穿着。
六、宫衣一般在京剧中是贵妃、公主等皇宫中的女子所穿着的礼服样式较为讲究,不但周身绣花般都缀有飘带和缨穗等装饰物,穿用时下身配裙子,肩上罩云肩,尊贵之余还有娇媚之感。
七、官衣是京剧中文武官员所穿的衣服。官衣在前胸和后背上都绣有方形的图案,以仙鹤、旭日、海水等图案居多。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衣要在颜色上把官位高低区分开来。红色和紫色官衣代表较高品位的官员,其次是黑色。有一种下级官吏所穿的黑色官衣上不绣图案称为“黑素”。
箭衣古代射士所穿的一种紧袖服装。式样是:小圆领,里连衬着白护领、大襟、瘦袖,袖口装着一块马蹄形的袖盖。箭衣长达脚面,其特点是:束腰、紧身,人腰部往下,前后都有开岔。箭衣分为龙箭衣、花箭衣、素箭衣三种。在穿着时,一般要加上马褂。
八、箭衣:在二衣类中,箭衣的使用率较高,它塑造的人物范围极广,上至帝王,下至贫民百姓,它之所以表现人物范围广,主要原因是利用多种配件,互相搭配,改变了不同类型人物的形象,并且很容易把他们区分开来。比如帝王行军走马时,般会穿着绣龙箭衣,外罩黄龙或黑龙马褂,配件有腰上的大带。绣花箭衣配上大带和绦子,则是绿林好汉惯常的穿着。
抱衣在京剧中抱衣是英雄好汉、绿林豪杰、兵卒,以及动作灵活人物的主要服饰,常为武打演员所穿着。
八卦衣本来是道教服装,上面绣着象征道教的太极和八卦图案,镶宽边,腰间围着绣带,还有两根绣带垂下。在京剧中穿着八卦衣表明此人具有法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谋略有远见,并且天文地理无一不晓,在《三国演义》小说里被描写成有道术的人,因此在戏里他总是穿着八卦衣。后来作为定例,戏里与诸葛亮有同样身份的军师都穿着八卦衣。
九、盔头京剧中将剧中各类人物所戴帽子统称为“盔头”,分冠、盔、巾、帽四类。
1.冠是帝王和宫廷贵族所戴硬质礼帽的总称,主要的种类有九龙冠、紫金冠、凤冠和过翘等。
九龙冠为皇帝所专用,冠上饰有九龙,正中有一个随人物动作而抖动的大绒球,两侧的金翅上挂有鹅黄色绦穗。紫金冠又名“太子盔”,为太子和皇子所戴。一些显赫的少年英雄,如周瑜、岳云等也可戴紫金冠。圆形的头盔顶上有垛子头,左右两边挂长穗,背后挂排短穗。凤冠为后宫的妃子、公主、郡主和其他王族贵妇所戴,形状如同折扇的扇面,主要装饰是玲珑的点翠立凤,凤嘴里衔有珠串。
凤冠左右挂着排子穗,背后挂一排短穗。过翘又名“过桥”,是半圆形的帽子,有大小之分,纹饰的繁简也不一样。小过翘上缀有绒球和穗子,是宫女所用的。大过翘又称半凤冠,供王妃和公主所用,上面饰有点翠立凤或珠凤,旁挂排子穗或花篮穗。
2.盔  武将等武职人员所戴的硬质帽子统称为“盔”。这种帽式能够衬托威武庄重、气宇轩昂的气质,凡是头顶戴盔的人物都是重臣武将。盔的类别很多,一般都跟人物的身份匹配,而且往往特定人物要戴特定的盔。
3.巾属于便帽,是缎制的软质帽子,各类人等都可戴。从各种巾的名称中就能知道佩戴者的身份,如员外巾、相巾等。此外,还有梁山伯和祝英台所戴的文生巾、诸葛亮所戴的道巾和陈宫所戴的高方巾,以及许仙专用的许仙巾等。
4.帽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有软硬之分,也有贫贱之别。皇帽,是皇帝专用的礼帽,圆形,前低后高,背后有一对朝天翅。皇帽上也饰有龙纹,顶端有两个黄色大绒球,还有许多珠子,左右各挂黄色大穗。纱帽是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通常是黑色,也叫“乌纱帽”。纱帽的帽形微圆,左右对称平插一对帽翅,其形状是区分角色的一种明显特征。
十、戏鞋分靴、鞋两种
靴,是种高帮的鞋,帮多由棉布或缎制成,有厚底和薄底两种样式。京剧中男性人物普遍穿着高腰厚底靴,靴筒子用青缎子做成。厚底靴的底厚根据演员身材高矮或表演水平而定,约有二寸至四寸厚,刷成白色。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增加演员的身高,这样才能和蟒、帔等比较夸张的戏衣相协调。薄底靴子又叫“朝方”,是文丑行当专用的一种高腰靴,靴底也刷成白色。有一种靴底更薄、靴筒也较短的快靴,是武生、武旦、武净等武戏角色所穿的,为的是在打斗时动作更轻捷灵便。快靴还有女式的,叫“小蛮靴”。
无帮的鞋子都称为“鞋”,一般都是便鞋,如老年平民所穿的福字履,差人等下层人所穿的皂履等。女性的鞋多绣花色,还加彩穗装饰,叫“彩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