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表演的基本功

(2020-05-16 04:20:32)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运动养生
京剧表演手段(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五功:舞)
五法:手、眼、身、法、步五种戏曲表演的基本方法,往往具备成套的表演程式。「手眼身法步」的说法是戏曲自武术沿袭,「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法」指戏曲表演不能背离的规矩,手、眼、身、步相互协调的法则。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性格,以及剧中虚拟场景和故事的展开,都要通过这些技巧表现。京剧表演中的“唱”和“念”是音乐和语言的结晶“做”和“打”是形体艺术的高度抽象,组合在一起能够给观众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生动的表演。
京剧是以“唱”为主的艺术。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黄”,简称“皮黄”。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形象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唱腔,就能把各种心理表现到位。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适合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黄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
唱腔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发音的独特,如反串旦角的男演员所发的声音与女子极为相近,甚至更为娇柔婉转,这就跟京剧的发音方法有关。京剧行当使用的发音方式有着固定程序,有的用真嗓,有的用假嗓。
用真嗓演唱时,气从丹田发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声”。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旦行”与“生行”用的都是假声,但这里面还是有区别的。小生不但用假声也用真声,严格的说“唱”用假声,“念”则是真假声结合,而且要求真声到假声或假声到真声的过渡要自然,声音的反差不能太大。
唱功是戏曲表演中第一位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当演员掌握了以上基本功,更重要的则是善于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与精神状态。
几百年来,戏曲美学中一直有传声与传情的分歧,有的演员侧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讲究唱出韵味;有的演员则着重中气充沛、字正腔圆,主张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员大都把传声与传情结合起来,通过声乐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剧中人的心曲。
念也就是念白,俗称道白,是戏曲演出中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念白能够简洁明确地推动剧情,表达感情,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念与唱相结合,是京剧表现台词的基本形式。
京剧的念白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既能以语气传神,又能产生悦耳的音乐美感,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京剧的念白主要分为“京白”和“韵白”两种。京白是北京话经过初步加工而成的,它节奏快慢、声调起伏较为夸张,花旦、丑角都念京白。韵白是经过进一步加工的舞台语言,使用的不是北京话,而是“中州韵”,听起来和北京话很不一样,相对而言更讲究韵味。韵白的节奏和声调更为夸张,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老生,青衣,花脸,小生,老旦等都是念韵白。
念白与唱相互配合、补充,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掌握了口齿、力度、亮度等要领之后,演员还须结合具体剧目,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情节的开展,妥善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达到既能悦耳动听,又能语气传神的艺术境界。
京剧表演中的“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
京剧各个行当在“做”上有各自的要求。如坐椅子时,老生和花脸都只能坐椅子的前半部,类似于半站半坐;花旦和丑角坐时可以把一条腿叠加在另一条腿上,即所谓“跷二郎腿”.此外,京剧中对种种生活情景,如开门关门、上下楼梯都要有规范、章法,有舞蹈的韵律,需要深厚的基本功,讲究以腰为中枢,从动作规律出发来达到自然和谐。戏曲演员从小练就腰、腿、手、臂、头、颈的各种基本功之后,还要把技巧动作与人物的身份、动作目的、情感意境结合起来。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卓越的演员表演时既有内心的体验,又能通过外形加以表现,内外交融,得心应手,而不流于形式。
京剧的做,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写意性。演员手持马鞭,以轻盈的舞步跑几个“圆场”,就表示剧中人纵马奔驰了几百里;数名兵士、几名将军交替穿行,就能代表千军万马;两个或几个演员的打斗表演,就能表示战场上激烈的厮杀搏斗。“扬鞭以代马,摇桨以代船”,这就是京剧特有的艺术特征,与西方写实性的表演有区别。
打功也就是武功,是戏曲形体动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翻跟头,打荡子、各种舞蹈和高难技巧,如起霸、走边、对枪、下场等。戏曲演员需要有相当的腰、腿、把子的基本功,才能胜任武打表演的需要。它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一般分为“把子功”、“毯子功”两大类。凡用古代刀枪剑戟等兵器(习称“刀枪把子”)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把子功指演员手持各种长短兵刃(也包括徒手对打),摹拟武打战斗的舞蹈动作;不同兵器有不同的打法(笼统分长、短、徒手三类),并形成多种程式套路(如小快枪、三十二刀等)。毯子功泛指各种筋斗及身体各部位相继着地的翻、腾、扑、跌、滚、跃各项技艺的基本功夫,因演出时各种筋斗翻跳不能超越舞台台毯的范围,练习时为不致受伤,也都在毯子上进行而得名。演员从小练武功,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拿顶,一练就是一柱香的时间;小翻、旋子,一走就是几十个;耍刀花、耍枪花,不到精疲力竭不止。只有苦练,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京剧中有很多以打为主的剧目。打斗时十八般武艺出现在舞台上,而且舞动速度很快,令人目不暇接,节奏与武场的锣鼓节奏完全一致,给人一种硝烟四起、人喊马嘶、杀声震天之感。像三国戏、水浒戏等,都是借助于精彩的武打表现各种不同的战争场面。猴戏中的武打也别具特色,用筋斗、旋子表现孙悟空的腾云驾雾,以及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神奇。京剧中的武打还要根据剧情,表达对打斗双方的褒贬。一节开打结束时,双方亮相,不仅胜败判断,而且分出了正反。战败的一方总是为剧作者和观众所轻视的,他们背对观众迅速下场,而胜利的一方则会面对观众要弄手中的武器,显示胜利者的喜悦。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的特殊艺术手段,四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戏曲表现形式的特点,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舞台艺术的重要标志。戏曲演员通过武功表演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展示剧情。作为一种表演手段,要求打得有情感、有节奏、有层次、有章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