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建《故事的疗愈力量》
(2019-05-28 14:33:59)
标签:
文化读后感 |
分类: 彩虹书屋 |
某个早晨,读着志建的书,读一读我就会停下来,从他的故事“进人”自己的故事,于是我与不同阶段中被遗忘的自己,重新相逢,那种感觉错综复杂,心中情绪满满,却有一份深深的感动。这样的回观带出一种自我疗愈,于是我的新故事也渐渐展开了。我写出自己的阅读经验与感受。谢谢书中那些动人的小故事,带给我深深的“看见”、感动与反思,这是一趟动人的心灵之旅!
书的第一页写着:“愿将本书献给所有正在受苦,但不放弃的灵魂”,我当下深深吸一口气,我想让这句话停留在我心里,继续回荡。当我翻阅本书时,里面有许多感人的案例故事,这些生命承受的困苦磨难实在令人难以想象。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呢?原来,所谓转化并非是无痛无苦,反而是透过叙说,让人可以“穿越”苦楚,走进生命里头,去遇见苦难的意义及其背后的美丽灵魂。
阅读本书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读着里头的故事,一页页翻动中,我时而频频点头,内在充满着共鸣的愉悦,时而红着眼眶,内心充满了慈悲的能量,更有时会不禁摇头赞叹着:“怎么可以把叙事说得这么美!”透过一个个小故事,引领我们穿梭在叙事的迷人世界里,把一个个难懂的理论观点,化为一小趟一小趟的旅行,让读者可以悠游于叙事的美好中却不迷路。书里写道:我一路走来,说着自己的故事,也仿佛看见自己拿着一把斧头,一路披荆斩棘、穿墙打洞。我很为这样的自己所感动。
周志建是一个很“另类”的咨询师,他聆听故事,他常常在听别人说故事,但不“分析”故事。这个后现代心理治疗学派,一改传统心理治疗的世界观与治疗方式,既不分析也不诊断,就是让个案叙述自己的故事。个案从叙述故事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并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而生命的改变就在其中。十分神奇。
单纯地说故事、听故事,个案的生命故事就会被“重写”了,真有这么简单吗?不,这件事不简单。要“单纯地”说故事、听故事,是件很难的事。我们的脑袋,越来越复杂,要“简单”,还真不简单哩。
在传统理性科学的教育下,人的脑袋越来越复杂,一天到晚在思考想要“解决问题”。偏偏,聆听故事的脑袋,不是解决问题的脑袋,它需要一种单纯、一种简单。必须把自己“变成五岁的孩子”。
人活着其实是很受苦的。聆听故事,面对他人生命的“苦”,我们当以悲天悯人、感同身受的心去对待、去理解。但这还不够。我们不仅能看见生命的苦痛与挣扎,叙事工作者更要去看见这生命是如何在困顿中,依然可以不放弃,可以努力存活的力量,如此,我们才能看见“生命之美”。
他们以热泪盈眶的方式来回应书写,这很叙事。而其他人的回应,也都叫我有掉泪的冲动。一位好友看完后,立刻回我:“志建,你不只是“任性’,你还有‘韧性’,一个人要能坚持理想,不光是靠任性而已。”
“我好嫉妒。嫉妒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任性?”她装腔作势,忿忿不平地说。我笑着回她:“除了嫉妒,是不是还有点儿生气?生气自己不能这么任性。“对!没错。”她大叫,然后大笑,因为懂得。
为了生存,为了被看见,她从小就学会了如何当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那份“任性”,老早就被收藏在生命的地窖里,不见天日了。
奇特的是,说完故事的那天,她突然跟大家宣布:“回去以后,我要开始耍赖了!”说这话时,她一副很撒娇的样子,像孩子一般任性。活着,实在不容易。
学叙事,聆听故事,你得进入一个人的生命,它靠的是感觉、想象、直觉、感通的能力,也就是同理心的能力。“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回到叙事的本质,强调聆听的重要。聆听生命,才能进入生命。
“鱼在水中,却要问水在哪里?”传统的理性学习,叫我们跳不出理论的框框,也看不见生命本身。后现代强调实践的知识,所有学习,得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去发展出一种生命的知识。这就是我要的。
苏格拉底所言:人活着就得反思,如此“被检验过的人生”,才是真正地活着。我清楚,我并不需要证明自己是什么。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当我说故事、发声,表示我活着,并具有主体性时,就是一种“自我存在”的验证。
故事叙述中,让我学会感动,也学会拥抱自己的痛。内在深处有一个柔软的东西,也正缓缓升起。因为拥抱,我的心变柔软了。没错,就是一种自我拥抱,它带出温柔的力量,抚慰伤痛的心。而当我可以拥抱自己,也就长出了拥抱他人的能力,可以去理解别人生命的苦与痛。故事是“成己成人”的心灵良药,就是如此。
“失去故事,人与人之间就会失去宝贵、丰富的联系。”这句话让我感同身受。我想找回一种原始的“说故事的生活方式”。在长期一个人的孤单里,我找回了人与人的连接与亲密关系。这让我有了归属感,并带给我安稳的生命力量。
语言不光是语言,它不只是一个表达工具,语言的背后,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文化。每一个人的“自我”(self)都是被建构的,尤其是“社会建构”。既然,人可以被建构,人就可以“再”被建构,我们与孩子们“合作”,一起“共同建构”新的故事。
叙事的语言,跟传统很不一样。我们会去看他人“有”什么,不是去看他“没有”什么;我们会去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没做”什么。于是,在新故事的叙述里,他们在我们面前,重新变成一个有能力,又令人“耳目一新”的人。叙事的语言,“重新建构”生命故事,叫生命重生。
哪些是生命的本质呢?像是孤独、寂寞、挣扎、不完美等。活在这个挣扎的世界里,人过得很辛苦,我们虽不完美,但却努力使自己活得好一点,这是生命的可贵之处。我们要看见的,就是这些东西。
当生命的本然与可贵之处可以被看见和欣赏时,人就会产生力量,于是就可以在不完美的生命中,完成自我接纳,并得到解脱。
知名导演李安当年在宣传电影《断背山》时,说过这句话:“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座断臂山。”他用断背山的隐喻,比喻生命的诡谲多变、难以捉摸。他说:“每个人内心里那座断背山,虽然是如此神秘幽微、变化多端、难以理解,但它却也如此深邃、美丽。这就是生命。”聆听故事,就是在进入他生命里的“断背山”。
当你进入他人的断背山时,请不要带着你的地图(标准、偏见)进去,拜托,请丢掉手上的地图,不然,你看不见生命里的幽微与美好。欣赏生命的风光,我们需要一份好奇、礼敬及一颗谦卑的心。
脆弱是一种力量。人该坦荡地接受自己的脆弱,“使我们脆弱的,也使我们美丽”,一个人如果可以坦然接纳自己的脆弱,他的生命力量也会同时长出来。
后一篇:“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